查看原文
其他

10岁孩子散文怎么就上了核心期刊?

孙小婷 光明日报 2021-01-26


文|孙小婷

 

继吹捧“导师崇高感与师娘优美感”的奇葩论文之后,学术界又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瓜。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多次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的文章。2006年王松奇之子王某某首次在《银行家》刊发诗歌和散文时,年仅10岁。


 
“早上起床,拉开窗帘,‘哇!’,窗外白茫茫的一片,终于下雪了。”——这是王某某2007年1月发表在期刊上的作品《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
 
“这样的才气远在自己之上,哪怕略有文名的教授也写不出来”,王松奇在公开发表的按语中,这样回应读者的质疑。但在不少人读来,这其实和自己小学五年级写的作文开头好像也没有太大区别,似乎不像王松奇描述那般“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
 
其次,王松奇认为,这样的“休闲文化”专栏文章能让读者感到轻松愉悦,适合下班回家看。不错,是有文学类学术期刊会刊发文学作品,但也大多是学界备受认可的学术大家,一来与学术领域相关,二来具备文学价值,但一位10岁孩子的散文或诗歌,很难想象会对学界产生什么启发。
 
而且从公开信息来看,《银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专业刊物,宣称“以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进程”。根据这段描述,一本金融类期刊,和文学可谓是“八竿子打不着”,而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具备规范性和学术性等核心期刊的特点,似乎更与开设这一专栏的初衷南辕北辙。

 
而为了堵住众人之口,这位主编先行来了个自我“反思”——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自己儿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权谋私”?他给出的解释是,这体现了自己“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之不落俗套的办刊理念。
 
说得大义凛然、振振有词让我差点就信了。但试问数十年如一日的“举”,是否遵循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规则?还是仅仅让一本学术期刊的专栏成了记录儿子成长的私人笔记?
 
自2006年至2017年,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毕业,学术生涯的记录可谓非常完整。
 
有网友称这真是一位“实力坑儿子的爹”,或许对一个10岁孩童来讲,尚不具备辨识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与发表规则的意识,但如今引起舆论轩然大波,自己的文学作品被暴露在众人目光之下,成为父亲被质疑“将学术期刊作为自留地”的佐证时,内心该作何感想?

 
继“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之后,这位主编的“清奇之举”,着实反映出当前一些学术期刊内部审稿机制经不起推敲的荒唐。
 
按理说,学术期刊的主编和主要审稿人应是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能够把握科研方向,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甄别稿件的内在价值和学术水平,对不规范、无价值的稿件遵循弃而不用的学术道德。
 
然而,根据一位参与核心期刊编辑工作的高校教师称,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方式还不够规范,少部分期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外,大部分期刊其实是由所谓的“编委会”来自行审核的。
 
在“匿名评审”中,“编辑部”承担在投稿者和评审者之间对稿件进行初筛、统筹的中间人职能,判定稿件学术质量的则是“匿名评审库”中的学界同行,有利于实现审稿公平公正。
 
而在缺乏“匿名评审”制度的学术期刊中,编辑部的权限非常大,“这的确容易导致以权谋私现象”,在这位学者看来,出现这样的新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清掉一波不遵守学术规则的期刊,肃清学术的底线。”

 
据了解,《银行家》杂志的主管单位给予回应,称已经对《银行家》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同时,对《银行家》杂志社主编王松奇进行相应处理,目前正在依据相关规定进行。
 
因媒体曝光而进行整顿的学术期刊,毕竟还是个案。近年来,学术不端、论文造假、撤稿等新闻时有发生,尽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但由于学术界的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等皆需依赖核心期刊的发表,导致一方面不断增长的投稿量和发稿需求,另一方面却是有些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成为“黑匣子”,学术不端事件频发。
 
核心期刊,应该是针对期刊“转载率、文摘率、引用率”等学术贡献来确定的。严格实行核心期刊的“退出机制”,对学术期刊引入“同行评审”或“匿名评审”等评审机制,维护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才能不辜负一批批寒窗苦读的学子,不辜负对学术产出认真负责的学者。


千年一遇“20200202”,民政局能加个班吗?故宫年夜饭,6688元一桌?“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竟上了核心期刊
2019热门名字出炉,这个字又是爆款这家医院挂号费全部降为1元,网友吵翻了


文字:孙小婷图片:网络朗诵:王茜责编:张永群编辑:孙小婷 常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