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管荐书 | 以学术为志业?还是以政治为志业?

引言

《学术与政治》收录了韦伯为慕尼黑大学的同学们所作的两篇重要演讲:《以学术为志业》和《以政治为志业》。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正直学者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和一个诚实、热忱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职业伦理。


[德]马克思•韦伯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作者介绍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思想家。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之一,他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古代犹太教》、《经济与社会》等。

书评

该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应韦伯的两个演讲主题:《以学术为志业》和《以政治为志业》

在第一部分《以学术为志业》中,主要讨论了以学术为志业的困难、精神和意义。

一、以学术为业的困难

(一)外缘条件

1.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的生涯基本上以财富为前提。

一个身无恒产的年轻学者,要面对学院生涯的这种现实,必须承担极大的风险。至少几年之内,时间长短不定,他必须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同时,他对自己将来是否能够得到一个职位,使生活过得比较像样,却毫无把握。【P159】

同时,“重头”课都由学科代表人物来讲,讲师要是能开次要课程,就很知足了。好处是:他年轻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虽然有些不自愿。【P160】

2.金钱左右科研发展,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

至少德国和美国的大学医学与自然科学的大型研究所都是“国家资本主义形态”的企业,没有庞大的经费,它们就维持不下去。【P160】这种趋势不仅使得大量金钱左右了研究机构的发展,也使得在这样一种大型的资本主义大学企业的领导者与平常的旧式教授之间,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内心里,都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P161】当教师变成官僚,腐败的乌云便将学者的才干隐藏,使得本可大放异彩的准科学家们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只能眼睁睁看着庸才和投机分子占据重要的位置。此时,学术命运的决定主要凭“机运”,并非仅只是因为借集体决定拔擢人才的方式有所不足。【P162】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P163-164】

(二)内在崇拜

青年们醉心地崇拜着“个性”和“个人体验”这两大偶像,偶像崇拜充斥着大街小巷和各种报刊。这些偶像就是个性与阅历。两者紧密地连在一起:一般认为,阅历形成个性,是个性的一部分,青年人绞尽脑汁去体验生活一—因为阅历是个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要是没体验成,起码也得装得一副有异禀的样子。【P167-168】



二、以学术为业的精神

以学术为业的难处很多,真正学术生涯的入口变得越来越狭窄,同时也意味着几乎难以承受的责任。学问已进入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从表象与实质两方面来说,我们都必须认清,个人惟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真正完美成果的意识。【P164】这种意识体现在:

1.热情

任何人如果不能,打个比方,带起遮眼罩,认定他的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能否在这篇草稿的这一段里做出正确的推测,那么他还是离学术远点好些。他对学问将永远不会有所谓的“个人体验”。没有这种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没有这份热情,没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全看你是否能够成功地做此臆测——你将永远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召唤;那么你应该去做别的事。因为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P165】

2.灵感

然而,纵有如此之多的热情,不管它是多么真挚,多么深切还是远远不能保证一定会取得成果。这也是事实。当然,热情是决心,亦即“灵感”的前提。【P165】韦伯认为学术的意义就在“创新”,如果一个学者“一生都只是满怀热情、兢兢业业地工作,却没有灵感的到来,没有创新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在学术上是不会有建树的”。而创新需要的就是“灵感”,这种灵感的偶然使得学术与艺术相通。

3.人格

在学术领域中,只有纯粹献身于事业的人,才有“人格”可言。【P168】他应该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在10年、20年、50年内就会过时。这是命运,这是学术意识。这种意识对于任何文化要素都适用,不过学术工作更是在某种完全特殊的意义上受着这种意识的支配:任何学术上的“完美”,都意味着新的课题,都愿意被“超越”,愿意过时。每一位愿意献身学术的人,都必须接受这个事实。重要的学术研究当然可以传世,由于本身的艺术质量而作为鉴赏手段流传下去,或者作为工作训练手段流传下去。重复的说,学术上被超越,不仅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命运,也是我们大家的共同目标。我们不能不怀着让后来者居上的希望工作。原则上说,这种进步是无止境的。【P169】


三、以学术为业的意义

1.进步

一个文化人,处在不断丰富的文明中,有他的思想、知识、课题,他可以“活累”了,但不是:活够了。因为他捕捉的不过是精神生命不断创造出来的新东西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而且总是一时的,而非终极的,所以死对于他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死没有意义,所以文化生命也就没意义了,这种生正是用它的没意义的“进步性”给死打上了没意义的烙印。【P172】

2.清明

韦伯将学术的价值框定在了一个相对固定、三个层次的领域里:“技术知识”、“思维方法、思维工具和思维训练”和“清明”。学术尽管不能与政治互相搀杂,却政治之间是不无关系的。从事学术不能导向正确的选项本身,却能帮助我们看清面临抉择时我们的环境、衡量抉择不同结果内含的不同风险。【P186】



在《以政治为志业》中,作者从“什么是政治”进行引入。为了给出“政治”的定义,韦伯首先告诉了我们“国家”的内涵。国家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也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P199-200】而政治则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不管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家内部的各团体之间。【P199】

政治如何支配权利?

支配这种权力的手段有三种类型,即传统型、恩典之赐型(卡理斯玛型)、法制型。【P200-201】韦伯着重强调了卡理斯玛型,他对于这种类型的权力支配寄予了“以政治为业”的“最高度的表现”的内涵,这其实也正是韦伯对于政治的期许和理想所在。具体而言,这种类型的领袖是依靠其个人素质或称个人魅力征服民意,获得群众的支持的。然而,尽管这种领袖格外受到韦伯青睐,他还是按照历史的逻辑谈到了近代国家的出现。由君主发动的国家使得行政僚属与行政工具出现剥离,不同于卡理斯玛型领袖的政治官僚们出现了,代表着政治逐渐从临时职务变为副业,又逐渐从副业变为了主业。

但这并不是“政治家”概念演化的终点,当主业变成“一种内在心灵的意义上,把政治当作自己的“生命所在”时,就出现了“为了政治而活”的“职业政治家”及“首席政治家”。【P210】就此,韦伯区分了两种以政治为业的方式,一是“为了”政治而活,一种是“依赖”政治而活。致力于把政治变成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的人,“依赖”作为职业的政治而活;反之,就是“为了”政治而活。【P210】

对于为了政治生活的人而言,具备如此性格已是十分罕见,再加上政治对自身经济条件的要求就更为苛刻。于是,这种对经济的要求往往导致财阀统治的出现。而韦伯论述的重点却在于后者。后者将政治视为固定的收入来源,直接导致了政党政治的出现。接下来作者主要归纳区分了职业政治家和专业官僚的性质和意义。

政治作为一件工作的意义?

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说来不,一切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若非再接再厉地追求在这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可能的事也无法达成。但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必须是一个领袖,同时除了是领袖之外,更必须是平常意义下所谓的英雄。即使这两者都称不上的人,也仍然必须强迫自己的心肠坚韧,使自己能泰然面对一切希望的破灭;这一点,在此刻就必须做到——不然的话,连在今天有可能的事,他都没有机会去完成。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而说:“即使如此,没关系!”,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P277】

另外,除了钱永祥老师《学术与政治》这一翻译版本外,2018年,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篇演讲,韦伯研究者李猛以“我们时代的命运” 为核心关切,编选了与韦伯对话的文集《科学作为天职》:不仅全新精译了演讲全文,收录了六篇韦伯同时代人对此篇演讲的批评与回应;还组织国内学人如渠敬东、应星和田耕等为文诠释韦伯当年的思考,直面当下中国日益严峻的学术体制化与专业化困局,借助经典的力量来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为学术研究寻找信仰和职业的基础。读者在阅读《学术与政治》的同时,也可以参考《科学作为天职》。

本期编辑 / 唐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