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MPA•佳作推荐|地方网络舆情变迁中的政府治理

PA团队 公共管理共同体 2022-08-24




全国优秀MPA论文推荐

题目:地方网络舆情变迁中的政府治理—基于S市 2005-2014 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袁 欣

导师:张 晨 教授

学校:苏州大学

论文提交时间:2015年



编者按: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它既是民众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塑造形象、体现能力、反馈关切的重要渠道。科学做好舆情治理,发挥舆情作用,是信息化时代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网络舆情更是呈现出“潮涌”状态,先后出现了训诫事件、论文事件、发布会事件、蔬菜事件、双黄连事件、免职事件、红会事件等重要的舆论节点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特推荐此篇关于地方政府舆情治理的文章。

本文是全国第七届MPA优秀论文,作者从S市的网络舆情治理情况展开来,一方面描绘了微观层面舆情数据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分析了地方网络舆情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


01

作者简介

袁欣,苏州大学MPA专业硕士,第七届MPA优秀论文获得者。


02

研究摘要

文章主要研究地方网络舆情变迁中的政府治理。

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05-2014年S市网络舆情信息为样本,分析比较了十年来地方网络舆情在数量、领域、情绪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研究了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和治理格局的沿袭变化,并以S市为案例分析了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措施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时,从网络话语权的崛起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政府决策的失衡与网络立法的滞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机制的阻力与缺位三个方面,探讨了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



03

章目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网络舆情研究的数据分析
二、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分析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风险社会理论
二、网络政治传播理论
三、危机管理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数据统计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五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地方网络舆情态势演变

第一节 地方网络舆情的数量分析
一、S 市网络舆情的数据收集
二、S 市网络舆情的数量分析
三、S 市网络舆情与同期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对比
四、S 市网络舆情与同期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的对比
五、S 市网络舆情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比
第二节 地方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
一、S 市网络舆情内容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二、S 市网络舆情内容的词频分析
三、S 市网络舆情的归类
第三节 地方网络舆情的领域分析
一、S 市司法法治领域网络舆情分析
二、S 市工商经济领域网络舆情分析
三、S 市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分析
四、S 市公共安全领域网络舆情分析
五、S 市教育领域网络舆情分析
六、S 市房产地产领域网络舆情分析
第四节 地方网络舆情蕴含的行为情绪分析
一、S 市不同行为情绪等级网络舆情数量分析
二、S 市不同行为情绪等级网络舆情占比分析
三、S 市不同行为情绪等级网络舆情增长率分析


第二章 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体制与行动策略

第一节 国家层面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体制
一、国家层面的互联网管理领导机构
二、国家层面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主要职能部门
三、国家层面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主要格局
第二节 地方层面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体制
一、互联网管理的地方领导机构
二、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主要职能部门
三、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主要格局
第三节 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行动策略
一、S 市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不同阶段
二、近年来 S 市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主要做法
三、近年来 S 市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主要成效


第三章 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

第一节 网络话语权的崛起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一、网络话语权的崛起
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三、公民维权的价值诉求与政府对公共秩序的价值维护存在的内在冲突
第二节 政府决策的失衡与网络立法的滞后
一、公共资源的配置失衡
二、“对抗”的逻辑思维失衡
三、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
第三节 网络舆情政府治理机制的阻力与缺位
一、阻力重重的信息公开机制
二、职能缺位的危机处理机制
三、停留在纸面的横向协同机制


第四章 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优化

第一节 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体制优化
一、从管理走向治理
二、从一元走向多元
三、从消极走向积极
第二节 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路径优化
一、从集权走向分权
二、从控制走向引导
三、从权治走向法治
第三节 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措施优化
一、从刚性走向柔性
二、从短期走向长期                      
三、从孤立走向协作


结 论


05

重点摘选

*数据分析部分,作者的舆情情绪等级分类对此类的舆情分析具有参考作用;数据分析中按照行业类型进行舆情信息划分能够快速了解舆情的分布情况。


作者搜集了2005—2014年间S市本地网络舆情信息共10025条。10年间S市本地网络舆情信息不断增长,增速不断加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0.73%。

作者按照关键词性质对舆论进行了等级划分:

作者还基于领域进行归类。研究发现:司法法治、工商经济、社会民生、公共安全、教育、房产地产等 6 个领域关联的网络舆情数量超过2000条,在全部舆情信息总数的占比均超过20%。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科技文体、医疗卫生、灾害事故等5个领域关联的网络舆情数量在1000-2000条间,占比处于10-20%区间。而环境保护、境外海外、反腐领域关联的网络舆情数量相对较少,占比在10%以下。


有趣的是,相比司法、工商经济、社会民生、公共安全、及教育领域的舆情,2013年以后房地产领域的舆情占比有了明显地上升。2008年和2012是房产地产领域网络舆情走势的重要拐点,这与当时的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政策不无联系。

作者还出了2005-2014年间网络舆情信息行为情绪等级的占比变化。


*作者在第二章梳理和介绍了国家以及地方层面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及其管理体制,对于系统了解我国的舆情信息管理体制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结合S市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行动策略分析了网络舆情治理中需要注意的治理重点,并从体制、路径和措施三个方面提出舆情治理改善的建议;作者对S市舆情管理三个阶段划的分对于开展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合制度变化,辅助舆情数据的分析,作者总结了S市舆情管理的三个阶段

(一)被动处置阶段:2008年以前,S市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刚刚成立,治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互联网内容管理方面,S市市委宣传部的网络新闻管理处直至2007年才设立,成立之初其工作重心更多在本地新闻网站的管理方面。

(二)控制引导阶段:2009年-2012年,S市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工作逐渐纳入正轨,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无论是内容主管部门还是安全主管部门,都建立了以纵向协同为主,面向本地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有意识地对涉 及本地的网上言论开展舆论引导措施,尤其对发生在本地的突发敏感事件,建立了相关网上舆情的应急处置机制,主动控制和缩小网上舆情对地方社会的实际影 响。

(三)综合治理阶段:2013年以后,S市参与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职能部门越来越多,对网络舆情的信息化采集程度越来越高,横向协同机制越来越健全。根据本地互联网发展状况和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实际需要,S市提出了全市一体和综合治理的网络舆 情政府治理原则。


作者认为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网络话语权的崛起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政府决策的失衡与网络立法的滞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机制的阻力与缺位。结合S市的经验以及对全国舆情管理体系的反思作者认为,要提升地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效果,需要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体制和主体方面,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消极走向积极,在治理路径选择方面,从集权走向分权、从控制走向引导、从权治走向法治,在治理措施优化方向上,从刚性走向柔性、从短期走向长期、从孤立走向协作,从而实现对地方网络舆情的现代治理目标


05

研究结论

地方网络舆情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客观性,是网络话语权的崛起与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必然结果,与地方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相关法律的滞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同时,地方网络舆情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宏观经济环境、民众对地方社会的满意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不同的行业领域范围内,其数量变化、蕴含的情绪变化分别呈现不同的规律。

作者认为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体制和主体方面,要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消极走向积极,在治理路径选择方面,要从集权走向分权、从控制走向引导、从权治走向法治,在治理措施优化方向上,提出从刚性走向柔性、从短期走向长期、从孤立走向协作。

本期编辑 / 杨再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