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现“六保”:政府要“送福利”也要“给空间”|新京报专栏

万喆 新京报评论 2020-08-25

经济之本,在于流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政府不只要发力“纾困”,更要适当“留白”,给企业、个体更多空间,调动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度过眼前危机。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京报网


文 | 万喆


全球疫情肆虐,经济前景晦暗。各国纷纷拿出经济纾困和刺激方案,以应对市场恐慌和经济衰退。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六保”目标,还在持续引发热议。“六保”中的每一保都有其针对性,但又相互联系。

 

其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积极统筹这三个方面,既符合理论性的经济规律,也符合我国政府注重民生保障的一贯作法。

 

保就业:二季度比一季度压力更大

 

就业是“六保”中的重中之重。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虽然GDP增长跌入负值区间,但失业率总体保持平稳。应该说,尽管GDP的增长为负,但因疫情影响,仍然符合市场预期,且略好于市场预期;而失业率水平则明显好于市场预期。这也显示了,中国经济有较强韧性。

 

然而,面对二季度,就业情况仍有许多引人担忧之处。一季度疫情快速扩散之时恰逢“春节”,因此,“长假”多多少少吸收了一部分“停摆”带来的冲击。而春节前后往往是职员跳槽的高峰期,因此一部分人是早有时间预算来找工作或换工作的。这可能会导致一季度失业率统计数据偏低。

 

二季度开始,中国疫情防控较为到位,复工复产有序进行,但全球疫情大流行,经济停摆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美国二季度陷入衰退已基本是事实。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贸易及其他都会受到需求疲弱的影响,从而使一季度的“不工作”,变成二季度的“没工作”。

 

而且,从三产对GDP贡献来看,一季度拖累主要是制造业。但从现实看来,二季度服务业的拖累可能会凸显,而其纳含的就业人口是更多的。

 

▲资料视频。京沪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GDP跌超6%,物价涨超3%。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时间就是生命

 

但保就业并不能孤立运行,必须与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并行。有几个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一是发消费券、发钱需要与其他举措并施。从目前全球“纾困计划“来看,美国、英国等都拿出了真金白银发放给中小企业和失业人群,引发中国的呼吁“发钱”热潮。

 

得看到,我们和英美情况还是有很多不同。比如,美国居民的储蓄率较低,在经济“停摆”情况下,其“耐受”能力很差,不“发钱”就无米下锅;而我国居民储蓄率相对较高。

 

另外,尽管我呼吁财政扩大赤字,但今年财政应会处于紧张情势,面对未来压力,低保申请人数可能会上升,而对社会低收入人群的民生保障必须到位,因此,把钱用在“刀刃”上至关重要。

 

二是对中小企业的“纾困”要落到实处。目前,很多省市都推出了相应的企业帮扶计划,中央也在货币、财政上采取放松的态势,以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计划的初衷都很好,但落实情况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

 

比方说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免息、延期、不抽贷等等,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千差万别,对于减免“五险一金”的政策,各地能不能执行、怎么执行也很难说。甚至有些政策已经白纸黑字公告,但到了办事部门,对方告知没有接到具体承办细则文件;又或者办事流程极其复杂乃至相互推诿。

 

此时此刻,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点也不为过。如果帮扶政策因推三阻四事情还没有办下来,企业就已经过不下去了,那样会极大消解“纾困”的意义。

 

三是必须继续放管服到位,降低制度性成本,鼓励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小微企业一直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这也是世界性难题。其实,中国改革红利空间还很大,降低制度性成本,让小微企业有更大空间进行自主经营,是接下来的关键。

 

除了继续降低税费、让利于民以外,还要多创造各种有利于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环境,这是改善营商环境的核心。不能只盯着大企业,大企业纳税多、就业多,但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能够解决更多就业。小微企业是市场活力因子,尽管其新陈代谢率可能很快,但“动起来”就好,要想尽一切办法给予其发展空间。


▲资料视频。武汉19日起将面向全体在汉人员发放5亿元消费券,第一周有效期9天。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让“新基建”助力“软流通”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不只是对原有经济体系的维持,更重要的是创造新岗位、新职业、新企业。在这方面,中央提出“新基建”方向其实大有可为。

 

首先必须承认,新技术的力量的确强大,顺势而为非常必要;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想清楚另一个问题:修“旧基建”是为了人和物跑得更快,修“新基建”是“跑”什么的呢?

 

支持“新基建”,重要的是支持其服务内容。当基本交通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新基建”会在知识、文化、技术的流通上予以更多的助力,而这些“软流通”,正是当今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

 

我们常常谈论“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是从必需品到非必需品、从物质到精神消费的一种升级过程。而经济升级往往意味着,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有更多经济贡献。两种升级都指向——文化服务是未来“升级”的重点。

 

“新基建”中,无论是5G、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作为信息高速公路,都只是载体,是放大器。要想对经济起到大作用,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内容作为商品服务。也可以说,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产品、内容创新等,新基建就像没有车的高速路,难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消费的升级改善。

 

不可否认,过往历史表明,基建对中国经济腾飞的帮助是巨大的,但基建并非目的,经济发展需要“源头活水”。源头如果干涸,修路造渠不能带来甘霖滋润。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需求都到位了,畅通的渠道将之连接起来,就是繁荣的经济。而且,畅通的连接让供需双方更加卖力地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商品交易变得愈加繁荣,渠道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就此而言,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与“新基建”应该互为表里。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发展更加灵活,更与个人智力、才华的输出直接相关,对于保就业、保民生的促进作用也更明显、更有效。

 

我国在疫情防控得力的形势下,经济应会逐渐恢复,但囿于全球形势,压力仍然巨大。经济之本,在于流动。经济根本不只是在于政府“发力”,唯有拿出更多的政策空间,给予市场、个体更多机会,调动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度过眼前危机。


□万喆(经济学者)


编辑:孟然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李立军


推荐阅读:

婴儿训练趴睡窒息:别轻易上了“育儿邪教”的当|新京报快评

谁打了记者,别一直成谜|新京报快评

在男童下葬现场打记者,公然向法治叫板|新京报快评

网友“在线哭穷”,保住收入不妨多些灵活就业|新京报专栏

东京奥运会延期后,巨额费用谁来埋单?|新京报快评

“保粮食安全”:不在粮库在产能|新京报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