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更相信钱有错吗?

维舟 2024-07-0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生活周刊 Author 维舟

“其实当时我看她很勤奋,我希望她能够成长起来,所以我说你在我的身边当秘书。当秘书连个文都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是什么秘书,反而借助我们平台变成个网红,我们不能再容忍这样的人在格力电器,所以把她开除出去。”

日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怒批自己的前任秘书孟羽童,那是在格力大学生入职仪式上,她说完还以此为反面榜样,劝诫在场的新人们“钱不是你的梦想”,要是没有人生理想,“你无非今年挣的钱多一点而已,那我觉得这形同行尸走肉,没什么差别”。

她这样骂有效果吗?有的,骂完之后,孟羽童的个人账号“涨势喜人”。

很多人感叹,像她这样的前辈,没必要那么针对已经离职的下属,既不体面也没什么意思;年轻一代则更不想听这些说教,考虑到董明珠去年年薪高达1142万,网上就有人揶揄要人“不谈钱”实属虚伪:“钱不是你的梦想,你给自己分那么多红干嘛?”

虽然现在俨然成了冤家对头,但当年孟羽童可曾是董明珠高调钦点的“接班人”:2021年,孟羽童在参加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时脱颖而出,由实习生转正为董明珠的秘书,这对“伯乐”与“千里马”的传奇,也让她们享受了很长时间的媒体曝光。

仅仅两年后,孟羽童就从格力电器离职,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恩怨,外界大抵只能停留在揣测上,但有一点似可确定:双方从一开始其实就有着完全不同的预期,随着这种分歧逐渐暴露,原先的合作终于渐渐无法维持,只能走向终结。

《初入职场的我们》剧照
孟羽童在《初入职场的我们》中首次面试格力时,不仅表现无可挑剔,而且选择了转正期望月薪四千元的座位,董明珠当时称赞她“有正确的价值观”。还说:“你身上具备着一个最大的竞争力,就是能比别人吃苦。第二个是,你比别人多了一个亮点,非常的活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是,学习反应能力很强。”

董明珠说到的三个优点,与其在说孟羽童,倒不如在说她自己——她本人当年就是从一个普通的业务经理,靠着自己能吃苦、活跃、学习反应能力强,一步步走上董事长宝座的。
换句话说,她想要的,其实是一个“年轻的自己”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并相信同样的特质可以引领企业复刻过往的成功。

既然如此,那么“不务正业”,只想着出风头当网红,当然有违她的价值观。11月初,她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暗讽孟羽童:“有人认为自己用一个网红来认为自己有价值,那就是无本之源。你不可能在格力这个平台上,然后到外面去做广告,这肯定是不合规的。”
更能说明董明珠管理哲学的,是不久前格力电器渠道改革负责人王自如在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如果我的职业生涯当中能有那么一段经历,可以跟在一个顶级的企业家身边,从事工作、展开工作,我哪怕每天什么事都不干,我就看她怎么开会,我听她每天讲什么、做什么,我都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至于待遇,他宣称从没看过格力给他的工资条,“我来格力电器的时候,我就说董总,能不能给我一间离您比较近的办公室,我要随时跟您汇报,然后其他的我觉得不重要。”

若说拍马屁,这番话也只是平常水准,但最耐人寻味的是,镜头里,当时旁边的董明珠听得面带微笑,显然十分乐于领受。
或许这才是她所真正欣赏的下属特质:以无限谦卑的低姿态和高忠诚,吃苦耐劳、不计名利,全身心地向她本人学习。可想而知,这样她将处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安全位置。
然而,对于孟羽童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一愿景想必是没有吸引力的,因为你再成功也不过只是“董明珠第二”,早早地就被限定了职场天花板。
本来,对董明珠来说,选择孟羽童当秘书既是在考察接班人,也是一场公关活动:只需要给这个年轻人付月薪五千,就能四两拨千斤地为格力和自己赚到无数媒体曝光,何乐而不为?
但问题是,孟羽童并不只想安于做一个工具人,她反过来也在积极主动地利用这次机会,积累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和人气——董事长秘书基本上就是个传达者,这样做几年,又能积累起什么核心竞争力?

当初在职场选秀节目播出时,就有人评价孟羽童:“个性强势、能力一般,但胜在会表达自己。”是的,对年轻一代的人来说:“我”才是主体。他们当然有缺点,但可以不断成长,孟羽童日前的一段演讲或许能引起很多打工人的共鸣:

“当你愿意袒露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反而会变得特别轻松舒适。不怕暴露自己的问题,不怕别人嘲讽的眼光,不会‘看不起’暂时笨拙的自己,不会因为暂时的窘境而对未来无望。‘渴望风浪,也准备好重生。’”

问题就在这里:在这个局里,究竟以谁为主?董明珠当然认为,必须以公司为主,你得老老实实工作,才能被一步步擢升,而开除就是对你不听话所实施的绝罚;然而,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孟羽童却利用公司提供的平台和机会,去达成自我实现的个人目标。
如果是这样,那孟羽童的结局对外界传达出了一个信号:进入格力电器就应当为这个集体和老板努力忘我工作,个人发展必须服从这一大目标,否则不会得到容忍。
所以说到底,这并不只是董明珠/孟羽童的个人恩怨,而是当下许多组织所面临的难题:老板原本想招的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工具人,服从集体利益;然而对现在的年轻打工人来说,“一步步从头扎扎实实做起”,不但没有吸引力,也早不像老一辈那样,还能通向成功了。

对前者来说,“借公司平台当网红”不可容忍,甚至嫉妒其成功;但对后者来说,当然自己才是那个主体,一个好的平台,难道不应该支持我实现梦想吗?
老一辈人适应的工业时代里,主流的产品模式是“以物为本”那么到了后工业时代的“网红模式”就势必更注重“以人为本”——标准化的“物”当然比千差万别的“人”更好管控,但问题是控制思维是否还适用于当下?

更深入一层来看,到了后工业时代,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其人力资源了,哪里能为人才提供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舞台,哪里才能吸引到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光明网一位评论员曾意味深长地说,到今天,“公司结构对个人命运的掌控已经被解构了”,因为现在并不只是公司在选员工,员工也在选公司。
不止是企业,国内许多工业时代的城市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城市结构不太“柔软”,它是把人塞进“体制”这样的结构里,就像是“让人适应机器”,而不是“让机器适应人”。
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构比较刚性,适合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但代价则是牺牲个体的多样性和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创造性,尤其是那些旁逸斜出的部分。
《初入职场的我们》剧照
从这一意义上说,董明珠失去的并不只是孟羽童,更是一次组织转型的机会:作为一家生产空调为主的工业企业,在这个后工业时代能否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探索新的方向,让年轻人能人尽其才?
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网红当然也未必就能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改变,但这原本确实给原有的组织型态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孟羽童人气也真的起来了,但问题是怎么变现,公司如何借助这一人气,实现双赢,看起来董明珠并不知道怎么做。
孟羽童被辞退,只是她个人职场生涯告一段落,但对格力来说却标志着自我变革的一次失败,它拒绝做出相应的调整,而选择了继续固守原有的模式。
在日前的一场直播中,董明珠否认了对自己“眼力有问题”的质疑,说:“这不叫用错人,是她自己的选择吧,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人生价值观是她自己定的,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决定的。现在很难说五年后是什么样。”

当然,她这里说的是孟羽童,但实际上,这番话也完全适用于她自己。也许要不了五年,时间就将会做出评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