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1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2-04-26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论断

摘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推动改革模式更新与完善的必然结果。“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经济转型发展和扩大开放的现实需要,以及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具备了实施的多种条件。但是在实践中,仍需妥善处理法律稳定性与实践变动性、法律的滞后性与超前立法需求、守法与敢闯敢干等矛盾。


关键词:于法有据;更新与完善;守法与敢闯


作者:沈国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 200030)。


哲学及其未来

摘要:哲学发展源于内部力量、外部力量及二者的交融。内部力量是哲学传统自身的力量,哲学的内部发展往往是不可预知的。外部力量是来自哲学传统之外的力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都可能对哲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外部力量的作用可以从分析哲学的历史中得到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的传播成为全球最明显的哲学趋势之一,这得益于英语的国际语言地位、分析哲学自身的科学性与其形式化特征。与之相关,分析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以及应用伦理学得以发展,并且分析哲学与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联系更加紧密。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析哲学将在哲学领域获得主导地位。随着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哲学的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国际化,哲学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威胁。从长远来看,哲学领域应对威胁而得以发展的策略不是降低哲学自身的标准,而是鼓励创新。


关键词:哲学;内部力量;外部力量;分析哲学


作者:蒂莫西·威廉姆森,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教授。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重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摘要:对《资本论》的性质和方法的研究,在今天仍是马克思研究领域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在《资本论》中展开的学说,对于分析和洞察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趋势和危机,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内容可看作整个《资本论》学说的一个导言。《资本论》学说是马克思运用感性辩证法所建构的一门历史科学。其关于具有批判和革命性质的历史科学的思想,以及对经济学的非历史性的批判,早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就得到了阐发。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非历史性;历史科学


作者: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张敏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跨国垄断资本与主权国家的当代矛盾

——论当代新资本形态内在矛盾

的一种表现形式

摘要:在21世纪进入20年代之际,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局势的深度调整,当代全球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被暴露出来,即金融化和全球化进程所造就的跨国垄断资本同主权国家本身之间的矛盾。它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时空不平衡这一矛盾的当代表现。跨国资本同主权国家在当代相互依存、相互挟持,但其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冲突。这种冲突削弱了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联合起来遏制工人力量的能力,导致了经济活动的资本积累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的分离;它在资本同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裂隙中孕育着新的革命契机,也为新兴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关键词:跨国垄断资本;主权国家;全球化;帝国主义;新资本形态


作者:牛子牛,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摘要: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生产、商业数据模型优化为主的数字化发展阶段。通过数据要素注入和聚变扩能,数字化转型的结构变迁效应将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突出表现为产业集中度提高,行业间数字鸿沟出现,以数字密度为特征的新中心外围结构形成以及治理管理方式进一步走向透明和开放。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将对国内市场结构进行重塑,实现比较优势来源“多元化”;同时,数字货币的兴起将促进内外循环对接,推动中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展和维护国家的数字主权。中国工业体系完备,数据资源丰富,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优势。要通过大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深化数字化投资、打破数据孤岛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国数字化转型深度展开,向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迈进。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微观机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作者:郑江淮,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张睿,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03);陈英武,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03)。


数字生产力的性质与应用

摘要:数字生产力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于国民经济活动的生产能力,数字生产力为数字经济提供生产要素和发展动能。数字生产力是先进的科技生产力,是工业社会数字化阶段的标志,是信息科学与数字技术的综合体。数字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数字生产力应用是数字技术与生产力要素融合,实施数字化劳动的过程。数字生产力应用具有专用性和通用性、虚拟性和平台化、共享性和分享性、赋能性与节能性、预测性和精准性,以及“比特”与“原子”共存等特点。数字生产力的劳动应用,表现为数字技术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融合的数字化劳动和新价值创造过程。数字生产力的产业应用,表现为数字农业、数字工业和数字服务业兴起和价值创造。数字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的关键。


关键词:数字生产力;数字经济;性质与特点;劳动应用;产业应用


作者:何玉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王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货币与经济周期:

明斯基与奥地利学派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明斯基与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呈复兴之势,并常常被相提并论,以至于传言明斯基脱胎于奥地利学派。比较研究发现,尽管明斯基与奥地利学派均构想出一幅由信贷驱动经济繁荣和萧条交替的经济图景,并在阐释这幅图景时遵循了不少类似的方法论,但两者所设想的整体经济图景,即有关经济周期和不稳定性的产生根源、诱发因素以及发展过程和机制,却存在着根本性分歧,从而产生截然相反的政策立场和导向,以及鲜明的方法论差异。并且,这些分歧和差异背后事实上还凸显出两者在货币本质观上更深层次的理论分野。因此,明斯基绝非脱胎于奥地利学派,而是十足的后凯恩斯主义者。综合两者有关货币与经济周期的洞见,对于当前中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关键词:明斯基;奥地利学派;货币;经济周期


作者:李黎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872)。


代议制政府与代表制政府:

一个理论和历史的比较

摘要:作为随着代表观念及其实践发展而来的一种委托代理政府形式,代议制和代表制同属现代政治,但两者的历史背景、制度原理、运行特征和价值偏好具有重要区别。代议制强调选举的授权功能,认为竞争性的自由选举是代表(议员)产生和政府施政的合法性基础,代表制则强调政府的回应性和可问责性,把能否有效反映和满足民众的客观需求作为政府好坏的根本标准。这两种不同的政府形式依托不同的代表理论、民主理论和授权−问责形式。中国代表制政府的双重代表结构是现代政治条件下中国国家治理制度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代议制;代表制;委托代理;授权与问责


作者:陈明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陈远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国家治理的家户逻辑:

基于田野政治学的分析进路

摘要:家户是中国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从历史上看,家户单元以独立的个体家庭的产生为基础,并经由“编户齐民”制度而成熟定型。与其他治理单元不同,家户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并从中汲取动能与活力。家户自主性是基于家户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内在能动性,包括意识自主性、目标自主性和行动自主性。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不是对家户单元的控制与形塑,而是对家户自主性的认同与调适。家户自主性的产生,主要源于家户单元的自组织特性,包括联结方式的血缘性、个体需求的内生性、组织形态的灵活性以及国家权力的外在性。从历史上看,正是家户单元的自主性治理,为“集家为国”的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了动力,其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也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进入近代以后,家户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功能不断弱化甚至一度被取代,但其内在价值并未因此消解,反而在改革实践中展现独特魅力与光芒。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家户单元及其蕴含的自主性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国家治理;治理单元;家户;自主性;田野政治学


作者:黄振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


政法传统中的人民陪审:

制度变迁与发展逻辑

摘要:陪审制度是我国政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领域的延伸。陪审制度发源于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得以延续,历经初创、发展、停滞、复兴诸多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反复,发展历程也时常往返于复兴与淡化之间。陪审制度变迁很大程度上深嵌于司法民主化和司法专业化之间的交互逻辑中,两者间的强弱交互塑造着不同时期制度运行的基本样貌。同时,陪审制度的变迁与嬗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我国司法改革在民主化和专业化问题上的反思与取舍,反映着我国政法传统在新时代的探索与重塑。


关键词:陪审制度;政法传统;司法民主化;司法专业化


作者:于晓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王翔,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天津 300350)。


   缔造引领型融合治理:

脱贫攻坚的治理创新

摘要:脱贫攻坚显著提升了中国的贫困治理效能,但这种贫困治理模式在治理理论谱系中的理论地位及意义尚不明确。相对于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和当前盛行于西方社会的新治理理论,引领型融合治理作为融合治理的一种新形态,基于非西方的新型治理实践,以一种新的新治理理论范畴弥补了治理理论的逻辑缺失。脱贫攻坚在贫困治理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也在于缔造了引领型融合治理模式,即一种以单中心治理权力和多治理主体相结合为显著特征的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型融合治理融合了以往诸多治理模式中的若干有用元素,充分发挥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各自优势和潜力,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同时也扩展了国家的政治和制度能力。


关键词:脱贫攻坚;新治理理论;引领型融合治理;扶贫产业


作者:符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


技能形成、技能形成体制及其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展望

摘要:逆全球化回潮意味着全球生产价值链条秩序的重新洗牌,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依赖比较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突出表现就是基于低技能、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平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国家技能形成体制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成为其重要的比较制度优势。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分为国家主义、市场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分隔主义四种制度模式。这四种制度模式具有不同的制度特性,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经济社会后果。中国的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其间的制度冲突已成为阻碍中国技能生产、劳工保护乃至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制度根源。从人力资本形成走向技能形成、分析技术流动的社会断裂现象成为经济社会学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


关键词:人力资本形成;技能形成;技能形成体制;技术流动的社会断裂


作者:王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


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摘要:尽管艺术学理论包含的二级学科尚未明确,但是将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视为艺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学界的共识。鉴于有关艺术学理论的宏观讨论已经不少,可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分解为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基本问题,以便通过澄清下位学科的问题,来解决上位学科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作者: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871)。


技术导向路径与艺术理论建构

摘要:技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力量能对艺术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在艺术理论建构过程中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技术从“能量”和“信息”两个维度对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为能量使用立法”和“阐释信息”则成为从技术维度建构艺术理论的路径。当下中国正经历一场以移动互联、5G等新引发的技术激变,艺术世界也面临一场崭新变革。艺术理论从技术维度的导向突破实现理论创新,不仅对艺术学自身建设有意义,对整个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艺术;理论


作者:祁林,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13)。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文献学基础

摘要:艺术学理论学科独立门户已有十年。该学科在中国本土学术环境中的发展既令人欣喜,又面临着许多困难。一门人文学科的成熟有许多条件,其中之一是必须具备系统的、丰富的“标准文献”。相较于美学、专门艺术史或文学理论等相关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文献学研究与文献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也相对匮乏。要使这门学科未来发展获有坚实的基础,文献学研究以及文献资源整理乃是该学科建设迫切的中心工作之一。因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文献学建设路径,是这一学科共同体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文献学研究;文献资源建设;标准文献;学科范式


作者: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13)。


中国现代文学“图像世界”

三种图像模式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著译作品所配的大量封面图和插图构成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经过“现象观察”,我们总结出三种主要图像模式,即“呐喊”图像模式、“两面人”图像模式和“自由魂”图像模式,并试图用图像符号学理论对这三种模式的诸多表现予以阐释;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这三种图像模式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呐喊”图像模式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两面人”图像模式反映的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自由女神”图像模式则对应了三四十年代。这三种模式是中国现代文学“图像世界”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来时代主题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图像世界;“呐喊”图像模式;“两面人”图像模式;“自由魂”图像模式


作者:付建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特聘教授(浙江金华 321004)。


岐阳四铭所记岐阳之盟史实辨析

摘要:“岐阳四铭”即《荆子鼎铭》《保卣铭》《匽侯克盉铭》和《大保簋铭》。《荆子鼎铭》从荆子的视角记载“岐阳之盟”连续三天的重要活动。与《国语·晋语》中所说楚子在“岐阳之盟”中的助祭活动类似。《保卣铭》所说“诞贶六品”中的“六品”即《匽侯克盉铭》中的“羌、马、、、御、微”殷民六族。《保卣铭》中的“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当解读为周成王分封召公并在王朝东部殷商旧地分封五个诸侯。《大保簋铭》“赐休榆土”乃周成王分封召公的同时赏赐给召公汤沐之地。《荆子鼎铭》主要记叙的是荆子助祭事迹;其余三铭记叙召公奭在岐阳之盟中受封赏情况,并间接透露出其余五侯的分封情况。


关键词:岐阳四铭;岐阳之盟;楚子;召公


作者:丁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12)。


地缘政治与权力竞争

——民国初年阿尔泰并新问题考论

摘要:民国初年阿尔泰并新的历史进程呈现出强烈的地缘政治特征。科阿战争、程克主政、“俄乱”与“阿尔泰兵变”等前后相缀,共同构成了阿尔泰并新历史的完整链条。在这场关乎地缘政治的历史事件当中,还隐约可见权力竞争的影子。北京政府最初设立阿尔泰区,原在于新、阿互为犄角,维护西北边疆主权,同时亦可牵制新疆,而不使其独大,但由此造成了双方互相牵掣之势,俨然成为边疆隐患。北京政府最终批准阿尔泰并新,并非有意在制度上否定阿尔泰独立行政的构想,而是一种基于治理成本的理性选择。就结果而言,阿尔泰并新不仅关系到阿尔泰地区行政区划变更,更是在事件之外涉及对新疆经略乃至于西北、北部边疆经略的统筹。如果说清朝中央政府推行“科阿分治”,乃是从西北、北部边疆治理的全局着眼,彰显阿尔泰“为西、北两路形势扼要所在”之战略地位,那么民国初年“阿尔泰并新”则表明,北京政府业已转向保守立场,局促于保全阿尔泰地方本身,发挥其为“新疆战略屏障”之作用。


关键词:阿尔泰并新;地缘政治;权力竞争;边疆治理


作者:冯建勇,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历史系教授(浙江金华 321004);胡宇海,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浙江金华 32100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大国地位

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以中国争取制止侵华日军毒气战为例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对中国军民实施生化战。中国政府于1938年由中共首先尝试向世界呼吁,谴责侵华日军罪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在华盛顿和伦敦召开太平洋军事会议,协商太平洋地区战事。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参加两国两地会议。1942年5月10日丘吉尔发表制止德国对苏联施行毒气战的对德声明,只字未提中国,给蒋介石“四大国”之一的领袖身份认同以极大刺激,他通过宋子文转请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类似声明。待1942年6月5日罗斯福发表对日声明后,蒋介石进而谋求让顾维钧通过伦敦太平洋军事会议发表类似公开声明。1942年7月14日顾维钧成功提案,但因丘吉尔在大会上搁置讨论,令蒋介石的伦敦公开声明期望落空。1942年中国向盟国争取制止侵华日军生化战声明的一成一败,凸显的是抗战时期中国的地位和国家力量。中共和国民党向国际社会揭发与控诉日军毒气战的经验教训证明国家实力较弱方获取国际事务话语权的前提条件是“坚持抗战”而非“一味牺牲”或“退让”。


关键词: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毒气战声明;太平洋军事会议;国际事务话语权


作者:周东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教授(浙江杭州 311121)。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目录】

2021年第1期

2021年第2期

2021年第3期

2021年第4期

2021年第5期

2021年第6期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请见谅。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