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亡天下的世纪危机!供给侧经济学导致生产力和消费力之间陷入极端的不平衡,令本次经济危机的结束遥遥无期

张原同志 张原同志 2022-09-13

邪恶的美国深层政府不仅将美国变成了一个道路以目的警察国家,还试图通过向全世界输出供给侧经济学以建立可萨犹太人的债务奴隶制。


特别检察官达勒姆正在寻找证据,试图将美国深层政府大员、退而不休的北美慈禧,持续干政杀戮无辜的三朝暴君希拉里绳之以法。


这是美国衰落全纪实/共济会档案的第131篇《十论供给侧4:供给侧经济学令拯救经济的弹药无法流入实体经济》本文作者为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需求侧经济学之父张原同志。


张原同志在本文中会详细分析本次由美国制造的全球经济危机为何会在全世界蔓延地如此猛烈,被发端于美国的供给侧经济学改造的全球和我国经济到底出现了什么根源性、结构性问题,导致本次经济危机至少会在2022年至2025年间肆虐3年。


供给侧经济学最大的危害,是造成了全社会的生产力与消费力之间的极端不平衡,其直观表现是用于给实体经济救命的钱无法真正帮到实体经济,反而会在生产严重过剩的经济周期内伤害实体经济。


发端于美国的供给侧经济学还会导致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的能力降低乃至失灵,陷入到宏观调控措施越用越不管用的窘境。


宏观调控政策

逐渐失灵的隐患


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来进行的,而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其中的货币政策分为两种,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


通过价格工具调整利率,低利率能令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更加便宜。 


企业贷款便宜了就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个人的房贷、消费贷便宜了就会大手大脚地花钱,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第二种是数量工具。该工具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印钱,通过控制印钱数量的多寡,从而实现对全社会货币数量的把控。


但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它们的传导和落地是存在一个闭环的,虽然这个闭环的开始端是可以被大政府所决定的,但是这个闭环的结束端的走向,往往是不会如制定政策制定者所愿的。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资本有资本自己的生命周期,资本在被财政和货币政策释放出来后,并不会100%地按照国家意志流入到最紧缺、最需要的行业中去。


资本往往会本着保本加逐利的本性,流动到最有利于资本金增值的行业中去。


这就导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甚至在有些时候,原本为了拯救经济而释放出的货币流动性,最终会失控肆意流动,推高房地产的泡沫。


这场始于央行的救市大流动的救命之水,最终会在哪条河道入海,并不取决于上峰的指令,而是取决于市场对各个行业的信心。


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知道,市场是存在非理性和避险情绪的。


那些收益率不高、投入周期长、需要大量科研攻关的专精特新行业往往得不到供给侧经济学下的帮扶主体--企业的青睐。


企业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企业主,企业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


这群企业主所最惧怕的事情是,在为国创业一番后,反而落得一个身陷囹圄的下场。



生产力与消费力

主体与宏观之间的博弈


自从今年春夏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空前增大后,庙堂反复提及的口号六字总方针是“保主体,稳就业”。


所谓的保主体,就是保护被供给侧经济学认定的市场的主体——企业。


按照供给侧经济学的理论,只要企业这个市场经济的主体稳了,就业就能逐渐趋于稳定。

但是,无论多么强大的企业,它所生产的产品总归是需要卖出去的。


无论生产力提高了多高,他们所生产商品的购买者终归都是人民群众,这些产品的归宿必然也只能是需求侧。


起源于美国的供给侧经济学过度重视对企业的现金流补贴,过度重视对企业钱包的保护,却忽视了对民众钱包的保护。


这就导致许多企业手里一边拿着大把的现金,一边不停地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钱越来越不好赚。


企业家的钱越来越不好赚,是因为社会总体消费不足导致的。


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周期内继续扩大生产,必然导致新生产出来的货卖不出去。


商品的销路不畅,自然就无法通过生产和销售来赚钱。


企业家的商品越积压,就越难用扩大生产赚到老百姓的钱。此时,这些建立在债务之上的,赘余且多余的生产力不仅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无法被足够的消费市场所消化的过剩生产力是有害的,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是引起贫富差距拉大的罪魁。


一边是企业家守着过量生产的商品望洋兴叹,一边是百姓的钱包瘪瘪望着堆积如山的商品心生愤懑。


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刺激之下,这种负债的企业有钱却赚不到钱、负债的民众没钱并越来越没钱的双输格局就会陷入死循环。


别忘了,许多企业明面上的现金流本质上都是债务,是负债。


这种债务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刺激下逐年扩大,最终将导致企业被债务负担压垮。


企业的债务负担过重最终将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过高,从而成为债务的奴隶,并最终被利息压垮。


实业与金融业之间由此出现了较大的裂痕。


发端于美国的供给侧经济学流毒全球之下,民众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各项经济数据在纸面上增高的廉价燃料。


不仅年轻人自己要成为燃料,甚至自己亲人的6个钱包都要为经济的畸形发展而埋单。


年轻人为经济发展付出了大量代价,却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中最大的那部分。



金融业当如何扶持创新?

再谈银与非银的定位


要知道,我国的宏观调控是要通过金融机构来落地的,而金融机构是存在两个分类的,即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金融机构。


都说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要为实体和小微企业服务,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银行中的许多存款是居民的储蓄存款。


对这些存款而言,摆在首要地位的应该是安全性而非长期回报率。


拿着居民的储蓄款去投资九死一生的创业项目,本质上是在制造不稳定。


于是乎,银行的钱往往就会被规模更大的生产性企业贷走,真正需要帮扶的小微企业,在抵押物价值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拿不到贷款。


这就导致银行的贷款,这些本应用于产业升级的资金,最终又被用于增加过剩产能。


在生产严重过剩,消费不足周期里,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让许多并不先进的企业制造并囤积了大量产品,造成产品积压愈发严重。


金融业难以为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令政府非常头疼。近年来政府在反复反复强调银行业要扶持科创企业和小微企业。


但是在供给侧经济学导致的全社会生产过剩之下,银行也有银行的难处,因为银行的资金无论投放到哪里,到最后都会变成过剩产能。


遍地的过剩产能一边连着就业和消费,一边又阻碍着产业升级和产业替代。


除了房地产之外,过剩产能也严重绑架了中国经济。


在现如今的经济周期之下,由于银行业的求稳和两难,反而又导致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开始互相影响,手拉着手一起绑架中国经济:


天量的救市资金在经历了银行这关之后,最终全变成了房地产公司的信贷和百姓的房贷。


这就导致供给侧经济学之下,货币政策开始失灵了,财政政策开始失灵了,并导致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出现了失灵的风险!


科技创新不是银行的职责

非银金融机构需要被大力扶持


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是确保资金的安全性,科技创新的事情不应该去难为银行。


科技创新要交给风险投资基金去做,要交给产业基金,各类公募、私募基金去做。


政府即便是要直接下场,在专业性上也要多向这些长期承受高风险的基金去请教,一个不懂怎么赚钱的干部,要虚心地在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的领域当好小学生。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装懂只会害惨中国经济。


在这个货币已经严重超发的经济周期内,再次大水漫灌必将导致企业的经营压力和人民的生活压力直线上涨。


从2019年起,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出现了普遍的经营困难,这种经营困难本质上是由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市场的消费能力所导致的。


发端于美国的供给侧经济学一家独大之下,全社会的总供给严重过剩,总需求严重不足。


所有的企业都开始围绕着有限的需求(订单)展开了近乎无限的博弈,招投标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的内卷加剧。


用人单位之间的内卷加剧导致了劳动者之间的内卷加剧,内卷的本质是将大量时间用于重复做无用的事。


当内卷化在各个工业门类和行业门类铺开后,中等收入陷阱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只有适度借鉴北欧高福利国家的玩法,将大水漫灌发钱的主体从企业改为家庭和个人,直接将1-2万元的数字人民币发放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账户上以此促进消费并去库存,才能在短期内将经济下行的压力彻底扭转。


往期相关文章


供给侧天罚与国运崩塌陷阱:供给侧暴政令美国经济结构陷入畸形,陷入死循环的拜登当为我们前车之鉴


物贵人贱!将会溺死国运的大基建与大通胀:大量创造的过剩货币令全国陷入原料通胀和消费通缩


供给侧经济学暴政 1:美国总统里根废除88%的所得税后,贫富分化引起美国由盛转衰


供给侧经济学对本轮经济危机无效,并导致宏观调控逐渐失灵:后工业化时代的产能过剩要靠藏富于民化解


末日预言:美国为摆脱本轮经济危机,可能会疯狂加息到3.5%至8%,全球经济今年夏秋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巨震


提前6个月预言猴痘疫情的张原同志,被删文,禁言!谁在阻挠中国人知晓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