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亿城市工业图谱:制造业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进化论 Author 杨弃非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杨弃非来源: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意味着,“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有了一项可量化的具体指标,于是不少城市又开始重申“工业立市”的发展原则。所以,对各大城市来说,“去工业化”究竟是转型升级,还是优势丧失?
此前有不少声音指出,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未富先去(工业化)”。据计算,2020年,中国经济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6.18%,与2019年27.17%相比,进一步下降近1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曾对比指出:相较于人均GDP仅1万美元左右的中国,日韩德等国人均GDP3万~4万美元,制造业比重普遍在20%以上。
中国的“去工业化”究竟处于何种状况?万亿级城市的表现或可作为参照。
从数据上看,万亿级城市普遍处于“去工业化”阶段。“十三五”期间,有四座城市二产增加值占比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不乏武汉、天津等传统工业大市。而在各省市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包括广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份在内,均对制造业比重作出明确要求,稳工业“底盘”趋势明显。
在“十三五”总结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曾提到,“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入制造业发展的新一轮机遇期,哪些城市又能站上风口?

二产增加值

深圳登顶,天津、青岛大幅下滑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万亿城市“十三五”期间的制造业发展整体情况。
对比2015年与2020年各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在总体格局基本稳定情况下,几个城市发生明显变化。
“上位圈”中,深圳、上海两座城市的二产增加值均突破万亿级别,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一大重要支撑。但从排位上看,深圳超越上海、天津,实现登顶。

这与深圳一以贯之重视制造业紧密相连。
2016年,深圳“十三五”规划中就曾创造性划定270平方公里“工业红线”,要求深圳工业用地到2020年不得低于深圳土地面积30%。对制造业用地的“大手笔”,特别突出体现在2019年、2020年两次“推地”:在2019年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之后,去年深圳再次整备1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以地引产”几乎成为深圳年度全球招商大会的“标配”。
市场迅速给予反馈。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深圳工业投资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特别是技改投资突破500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从2016年29.3%快速上升至2020年47.7%。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说外在支持为深圳高位挺进注入新动力,那么,同样快速跃升的泉州则主要来自自身制造业更新换代。
与2015年相比,泉州二产增加值直线上升9位,超越无锡、宁波等制造大市,并因此跻身“万亿俱乐部”。而在更早的2014年,中国工程院就曾把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因“三来一补”红利率先发展乡镇企业、并探索出“晋江模式”“石狮模式”的泉州,由此迈开转型升级脚步。
与此同时,曾因纺织业而闻名的“上青天”,却在不同程度上“跛了脚”。
其中,天津和青岛两座城市分别下滑13名和5名,在万亿级城市中退步最为明显。体现在GDP总量上,两市的排名也明显下滑。除天津因经济“挤水”而导致增长乏力之外,两座城市均未能及时搭上转型顺风车。
以青岛为例。2015年开始,青岛工业总产值开始下跌,从18019亿元一路下滑至2018年11389.78亿元,3年间“蒸发”1/3。究其原因,2019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曾总结,青岛“实体经济面临一些发展中的困难,民间投资不旺,对外贸易存在不确定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新兴产业比重偏低”。

“去工业化”进程

苏杭先发,合肥、武汉跟进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强市是否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工业化率稳定?
在大多数城市去年工业增加值未公布情况下,我们选择以二产占比观察各市工业化情况。

总体来看,各市二产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1座城市在10年间的二产占比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天津与合肥两市甚至下降高达18个百分点以上。

具体观察不同城市,上海、重庆、苏州、杭州四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开启“去工业化”,而“十三五”期间,合肥、成都、天津、武汉则成为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城市。
黄群慧曾指出,“去工业化”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原因在于,如果制造业比重下降过快,服务业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经济,而是由一些低效率产业替代制造业,就可能让经济面临风险。
不过,也有人认为,“去工业化”一定程度上源于产业分工水平提高,制造业中的非制造环节分离后,制造业比重下降是一种客观规律。
换句话说,“去工业化”并不一定代表制造业衰退,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苏州与杭州两市为例。同样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两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出现制造业下滑情况。苏州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曾出现短暂回落,杭州也在2013年、2015年出现倒退。
但两座城市作出的回应不尽相同。到2020年,苏州第二产业占比维持在46.5%,基本上稳住了2015年的局面;但杭州则进一步“退二进三”,第二产业占比仅剩29.9%,在万亿级城市中仅高于北上广三座城市。
这源于两市不同的发展选择。去年,在苏州发力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杭州正在努力补足制造业短板。此前,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曾形象地指出,两市将来的关系将是“消费互联网看杭州,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形成新的“苏杭双城记”。
如今的合肥,与苏州十分相似。
“十三五”期间,合肥二产占比下降18.3个百分点,部分源于三产快速增长。而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合肥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情况下,1~11月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1%,其中研发与设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分别增长15.2%和14.5%,成为与制造业并驾齐驱的重要增长点。

集群化发展

谁能找到制造业下一个增长点


对于眼下的制造业发展需求,城市又将如何出招?
不少城市将目光锁定“协同”二字。不久前,工信部公示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25个入围者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上海、湖南、安徽、山西、浙江、山东、四川这8省1市中,不乏深圳、苏州、宁波等制造大市的身影。

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工信部下一步将形成“十四五”时期全国集群发展的一张蓝图,包括制定实施专项发展行动、支持集群内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政府投资基金支持、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等举措,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换句话说,更多资源将向这些集群化发展的区域聚集。
此外,二、三产业融合领域也将成为“新战场”。今年3月,深圳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本地媒体对此解读,这是深圳化解一线城市制造业发展难题上的先行先试做法。而此前,工信部曾“点名”一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郑州、广州、苏州、厦门、嘉兴和泉州榜上有名。
而根据工信部相关规划,城市制造业还将在更多“舞台”展开比拼。
比如,在工信部提出今年将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后,佛山、宁波等城市均已表态跟进。佛山更向外透露,“获中财办肯定并明确表示支持佛山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还提出,将“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而根据此前规划,到2025年末,将建成40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够把全国在该领域的绝大部分、高质量创新资源联合起来,可以真正代表这个领域创新能力的国家水平。
在已对外披露的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北京、上海、武汉均不止一个,然而,两年前就开始布局的佛山、宁波等城市,至今仍“颗粒未收”。

面对激烈竞争,城市热情十足,但效果却相去甚远。从目前多个“试点”的竞争格局上看,指向是明确的:凡入选城市,均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有突出特色,并有汇集创新资源、联动产业上下游的能力。
比如,对于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创建,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潇潇就曾指出:
“制造业传统大市通常在制造业某个领域拥有比较优势和集聚效应。在突出优势的集聚上,通过吸引本技术领域内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联盟等进入方面有先发优势,可以以此形成一个‘产学研政’协同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思想高度与行动精度:编制专项规划怎样做到知行合一?【原创】从GDP增速相差0.5%,看北京、上海两大头部城市的竞逐【原创】华略视角:碳中和,城市绿色升级的方略要点【动态】华略解读: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旨在搭建进口贸易产业体系【荐读】以华为为例,美国为什么惧怕“斯普特尼克时刻”?
【荐读】新疆的棉花和西方的动机
【荐读】2020重点城市外贸排行:广州失守,宁波上扬,成都进前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