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玉门花海古绿洲历史变迁考

李并成 玉门历史文物 2023-09-19


玉门花海古绿洲历史变迁考

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兰州,730070)

一、古绿洲概况

甘肃省玉门市北部,有一片面积约百余平方公里的绿洲,即花海绿洲,今为玉门市花海镇及其所辖条湖、南渠、小泉、中闸、金湾、黄土湾、东屯庄、黄水桥、干海子等村的所在,人口约万余。1990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时发现,即在今天花海绿洲的西北、北部,北石河南岸,还有一片已废弃的古代绿洲,可名之为花海古绿洲,因这一带又称作比家滩,故而这片古绿洲又可叫作比家滩古绿洲。此后笔者又先后3次来到这里,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踏查,摸清了其基本情况。

这片古绿洲位于玉门市区东部略偏北约50km,北抵汉长城,南达南干渠,西接青山农场,东至今花海绿洲,南北宽10~15km,东西长约24km,古绿洲总面积约310km2。其地为一处天然洼地,海拔1204~1270m,比玉门市区低100~260m。源于祁连山北麓的石油河(汉唐石脂水)古道纵贯其间;从疏勒河向东分流的北石河、南石河(汉海廉渠)自东向西从洼地以北穿过,古绿洲以东约30km的干海子为其终闾湖(汉唐延兴海)。可以想见,当年在石油河等河流的滋育下,比家滩曾是一处水流潆洄、农牧业兴旺的绿洲。

今天于这一带所见,地表景观主要为连片分布的风蚀弃耕地,风蚀垄槽比高0.6~1.5m,许多地段已被蚀成互不相连的斑块状。由风蚀程度看,此块古绿洲的废弃沙漠化应较早。位于古绿洲中心的比家滩古城一带弃耕地尤为集中连片,土层厚,土质好,废弃的阡陌、渠堤遗迹在在可见,亦风蚀严重,其间多有吹扬灌丛沙堆分布,沙堆高0.5~3.5m。弃耕地上散落灰陶片、黑陶片、红陶片等物。古绿洲南部的沙锅梁、上下回庄间的砂石滩等处发现大量四坝文化火烧沟类型遗物,当地群众遂将其地唤作“古董沙窝”。

古绿洲上残存沙锅梁遗址、古董滩遗址、下灰庄遗址、花海北沙窝破城子、花海西沙窝破城子、上回庄、下回庄、比家滩古城等汉唐城址。


二、古绿洲上残存的遗址、城址

1、沙锅梁遗址。位于花海镇金湾村西北3km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6km2,遗物集中分布区4km2。堆积大量夹砂红陶片、红陶片、彩陶片,遗存残损的彩陶罐、陶盆等物,并多见石刀、石斧、石凿、石钵、石磨、石臼、石镰、石锥、石弹丸、石刮削器、砍砸器等和贝壳、绿松石、铜器残件(匕首、饰件)等。实地量得一件较大的石臼直径约45cm,中部凹进10cm许,表面十分光滑,旁边还遗落与之配套的石棒槌。发现坍塌陶窑遗址5处,分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地表有大片被烧过的灰红色土和许多木碳碎屑。

2、古董滩遗址。位于花海镇条湖村西北约14km处,地处上、下回庄之间。遗址面积约0.6km2,散落夹砂红陶片、灰陶片,以及铜渣、坩埚残片等。

3、下灰庄遗址。位于花海镇黄水桥村西4km处,遗址面积约3km2,散落夹砂红陶片、灰陶片,以及陶纺轮、石珠、石磨盘等。

4、北沙窝破城子。位于花海镇政府北偏西约25km、汉长城头墩北3km处,南北93.5m,东西102m。城垣大段坍塌缺失,墙基残宽3~4m,残高一般1.5~3.5m,最高5.5m,夯层厚7~12cm。地面散见灰陶片、绿釉红陶片等,多为汉晋时物。该城位处汉长城之北,当属长城沿线一处较大的军事城堡。

5、西沙窝破城子。位于花海镇小泉村西5.2km,平面正方形,每边长83m。西垣全圮,存其余3垣。基宽3~4m,顶宽2m许,残高约3m,夯层厚12cm。附近地表暴露少量夹砂红陶片、灰陶片等。城内城周遍布柽柳灌丛沙堆,风蚀弃耕地遗迹明显。该城规模较小,当为汉代池头县(后改为沙头县,详后)外围的一处城障或乡城。

6、上回庄古城。位于花海镇政府西略偏北13.5km,即西沙窝破城子西南7.5km处。平面亦正方形,每边长约45m。东西二垣残损较重,南北垣则较完整。基宽2m许,残高3~6m,夯层厚12cm。城内东南隅存房宅残迹,宅墙以大土坯砌筑,已倒坍。城内及附近散存大量灰陶片、红陶片、黑陶片等,纹饰有垂幛纹、菱格纹、雨点纹、素面等,俯拾即是,皆汉唐时物。还发现筑城用的半个石杵,其半径约10cm,中间有穿木把的孔洞。城内西南隅有一处露头灰坑,距地表0.2m,厚0.5m以上,含木碳碎屑等物。周围多见风蚀弃耕地,风蚀垄槽比高1~2.5m。该城位处花海绿洲腹地向西赴疏勒河中游绿洲的大道上,其规模较小,可能为汉魏时的一处驿置,亦或为池头县城外围的城障或乡城。

7、下回庄古城。位于花海镇政府西6.5km处,西距上回庄7km。平面略呈方形,南北49m,东西56m。墙垣以大土坯砌成,底宽4m许,残高0.5~4m。南垣被风蚀成断续土墩状,西垣大段坍倒,东垣已成残高 0.5~2m的土垄,唯北垣稍完整。东垣外15m处又起一道墙垣,残宽约3m,亦成颓基,残高仅0.1~0.4m, 估计应是一道较老的城墙,该城可能经过几次重修。南垣东段开门,有瓮城。东南、西南角墩残存,墩上见房址残迹,城内亦有房基留存。城内城周散落许多灰陶片、石磨残片、陶纺轮等,并见石刀、石斧、夹砂粗红陶片等新石器时代的一些物品,还发现明清时期的瓷片。城南1.4km发现一处陶片、瓷片集中散落区,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片、汉唐时的灰陶片、元明时的黑瓷片、白瓷片、青瓷片等。城中原有庙宇,已圮,残留不少少数民族用以祭祀的擦擦(土捏而成,形似带尖的馒头),至今仍有人在城里烧香祭拜。据其形制遗物,该城当汉代始建,规模亦小,亦应为池头县城外围的城障或乡城。元明清时又被人利用,明代曾为吐鲁番人所居。城内多有淤沙,附近地表风蚀严重,隐约可见耕地残迹。

除上述古城外,这块古绿洲上所存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址为比家滩古城。


三、比家滩古城及其兴衰沿革

比家滩古城位于花海镇政府西略偏北 13.5km,即西沙窝破城子西6.5km、上回庄北3.5km、下回庄西北7.5km处。城址所在是一处地势平荡一望无垠的荒滩,该滩与其北面的三墩滩又连在一起,直抵汉长城脚下。滩上多见风蚀古耕地遗迹,分布有较稀落的柽柳灌丛沙堆,高1~3.5m,柽柳生长茂盛。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曾在该滩平地造林,结果因水源缺乏林未造成,该古城却几被夷平。实地所见城址仅余两座残墩,夯筑,底基均方形,每边长4m许,一座残高2.5m,另一座残高1.5m。残墩以东250m处又发现一条土埂,长30m许,高1.5m,夯筑,造林运动中曾被用作渠堤而得以保存下来。此埂应系该城原来东墙的一部分。地埂东部还见干河床1条,宽约30m,残深1.5m,当为该城东护城壕的残迹。访之当地年长的一些村民,皆言此城原来墙垣高大,可达丈余,城址基本方形,每边长约200~300m。依其规模当为汉代县城遗址。城内外遍布红、灰、黑各色陶片,纹饰有粗绳纹、水波纹、垂幛纹等,还见残铁片、石磨残块。当地群众说当年推土平地时推出了不少陶罐、陶豌一类的东西。

比家滩古城应为历史上的什么城?其兴废沿革若何?考之史籍,《汉书·地理志》记酒泉郡领有池头县,由《后汉书·郡国志》知该县东汉改名沙头县。《三国志·魏书·阎温传》: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敦煌功曹张恭遣从弟张华攻酒泉沙头、乾齐二县。可见二县当位于酒泉郡西部,为敦煌兵马东来进攻的首当之地。据《晋书·地理志》,西晋时乾齐划归敦煌郡辖,沙头仍属酒泉郡领,表明乾齐更靠近敦煌,沙头则更接近酒泉,沙头位于乾齐之东。笔者曾考得汉乾齐县故址为今玉门镇东南2km处的古城子。《宋书·氐胡传》:隆安三年(399年)北凉酒泉太守王德背叛段业,自称何州牧,“业使蒙逊西讨,德焚城,将部曲走投晋昌太守唐瑶。蒙逊追德至沙头,大破之,虏其妻子部落而还。”时段业建都张掖,沮渠蒙逊向西追击由酒泉退往晋昌的王德,结果在沙头获胜。可见沙头位于酒泉之西、晋昌(今瓜州县锁阳城)之东。而比家滩古城正好居于酒泉之西、晋昌和乾齐之东。清乾隆二年(1737年)刊《重修肃州新志·赤金所》亦云,沙头废县在酒泉西。《读史方舆纪要》卷63曰:“沙头城,在(肃州)卫西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这一方位正在今比家滩一带。

池头之名显然是因该县居于池沼或湖泊近旁而得。比家滩之地正是古花海子湖西岸的一处滨湖三角洲,正可谓“池头”的所在。古花海子湖汉晋时名为延兴海,十六国阚駰《十三州志》记,玉门县(笔者考得故址在今玉门市赤金堡)“众泉流入延兴”。《大清一统志》:西几马河(今石油河)在玉门县赤金西,源出所在草地,有数脉会流而北,又折东北流三百里,注于阿拉克池;又呼济尔河(今白杨河)在赤金东,上源亦有数脉,北流,折东北,亦注入阿拉克池,池周数十里。阿拉克池即花海子湖。徐松《西域水道记》(撰于清道光三年)卷3:“查华(花)海子,逼近赤、靖(靖逆卫,今玉门镇)等处营讯,南通青海,北接北路卡伦,留牧方便,盖海滨广斥,故饶水草,海子长一百六十里,北与湃带湖相连,其西为布鲁湖。”又据《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布鲁湖,在靖逆西北,宽百余里,长数百里。……湖北出泉数道,东北流经盐池,入于花海子。”又云:“青山湖,在靖逆西北,与布鲁湖相连。”布鲁、青山二湖今已干涸,青山湖即今青山农场之地。二湖与花海子组成一带线状湖泊群,其泉流奔涌,河曲萦绕,湖滨肥沃的绿洲(比家滩)为从事农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也正是池头县兴起发展的自然基础。

近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部分汉简资料予以刊布发表,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有关内容。Ⅱ90DXT0214(1):130A简:“玉门去沙头九十九里,沙头去乾齐八十五里……”。由汉玉门县址(今赤金堡)沿石油河谷北至比家滩古城约45km,恰合汉里百里许;由比家滩古城向西至乾齐县址约40km,亦约合汉里85里许,汉简所载又与上考沙头、乾齐、晋昌间的相对位置符合,由此可见比家滩古城应为汉池(沙)头县城。该城还靠近古延兴海,正处于“池头”之地。 城周数公里内又多有小城障或乡城分布。该县西汉始置,延及东汉、两晋,北魏时不见记载,当已废弃。

比家滩上还分布汉代墓群,如三个墩汉墓群位于该滩南部条湖村西南5 km,,范围约1km2,地面可见多处夯筑封土堆,散落不少汉代灰陶片、红陶片等。

四、花海古绿洲沙漠化过程考

花海古绿洲,地处疏勒河流域北部,位当风沙侵袭前沿,生态环境亦十分脆弱,很容易因人类的开发活动不当而引起沙漠化发生。

如前所考,西汉于这里设置池头县(比家滩古城),因其靠近延兴海(今干海子为其残迹),处于“池头”而得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约在西汉末年该县即改称沙头县。前引敦煌悬泉置遗址所出Ⅱ90DXT0214①:130 简就有“玉门去沙头九十九里,沙头去乾齐八十五里”等记载。该简发掘时出自第二发掘区0214探方第一层,该探方出简1307枚,而第一层出简133枚,纪年简有西汉永始(2枚)、建平(2枚)、元始(10枚)和居摄(1枚)共4个年号。由之可以推断该层汉简大体反映的是西汉末年成、哀以来的情况。则池头改名沙头也当在这一时期。该县何以改名?笔者认为这主要应在于自西汉开发以来,其地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之故。

池头一地,靠近汉长城(属酒泉郡北部都尉辖),又为由酒泉西出的要道,军事、交通地位重要,对其的开发经营自会颇受重视。1977年8月,于比家滩古城东北约30余km的一处汉代烽燧遗址出土汉简91枚,有木简、觚、封简、削衣等,多已残碎,内容有诏书、簿籍、书信、小学字书、练字习作和反映甲卒屯戍活动的不少史料。同时出土转射、泥弹丸、木椎、木耙、木门臼、毛笔竿、笔套、麻布衣、鞋和兽皮等物品。简文中还记有“小麦”、“谷”、“皂布”、“布”、“橐络”等物品,反映了其地农业、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片段。所出77JHS:52简正面有“元平元年七月庚子”的纪年,此年即公元前74年。于此我们可以获知,这一带始自武帝,中经昭帝,晚至东汉安帝时屯戍活动一直未有停辍。一如居延、敦煌那样,亦建立有完整的塞防、邮驿系统,皇帝的诏令可及时到达,屯田生产开展得颇有声色,并出土有生产工具(木耙等)。除戍卒军垦外,池头县所管辖的民垦亦当兴盛,如此对于这片绿洲平原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不会轻。可以想知,单就用于修筑塞墙、烽燧、坞堡、城邑、渠堤、堰坝等的芦苇、柽柳、白刺等枝柴,用于军民燃料、牲畜饲料等的薪、草,就为数可观,过量采刈、砍伐,加以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必然会招致严重的风沙活动。

池头县位处石脂水(今石油河)下游绿洲,其中游绿洲汉代设玉门县,即今玉门市赤金镇绿洲。石脂水本身流量较小,出山径流量仅3.6×107m3,仅占整个疏勒河流域1.5525×109m3的2.32%。至于北石河、南石河流量亦小,且因其流经地段较比家滩古绿洲低20~30m,河水较难引用,主要泄入终闾湖延兴海。河水既少,又在其中下游分设玉门、池头两县,必然使其严重入不敷出,给中下游绿洲的农业开发带来此消彼长的严重环境后果。玉门县的大规模开发及农田引灌,大大影响注入下游池头绿洲的水量。池头县之所以在西汉末改名沙头,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石脂水中下游绿洲农田大量开垦灌溉的进行,致使输入下游的水量显著减少的史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下游绿洲的风沙活动已很盛行,“池”缩而“沙”盛,县名因之改矣。虽只一字之别,然其所反映的生态状况的变迁则甚为明了。

沙头县之设延至两晋。2002年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比家滩晋代墓葬群中发现写于木简的衣物疏(完整的9块)和书写在棺板上的晋律条文。降及北魏,沙头县已不见于记载,当已荒废。比家滩古绿洲上的其它一些古城址,如花海北沙窝破城子、西沙窝破城子、下回庄、上回庄等,亦在汉代以后或两晋后期废弃。此后长期以来这一带未有建置,亦未见于文献记载。唐代仅在石脂水中游今赤金绿洲设玉门县(一度改置玉门军),而下游一带仍处荒芜。元明清时仅下回庄城址复被利用,主要是用作宗教处所,而少有开垦。可见比家滩古绿洲的废弃沙漠化即发生在汉晋以后,沙漠化的原因即在于滥垦滥樵,引发强烈的风沙活动,以及石脂水本身流量较小,受中游绿洲开发制约注入下游的灌溉水源不足之故。

研究历史上的沙漠化过程,对于我们今天的防沙治沙、生态环境的保育和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2014年8月

火烧沟与玉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往期好文:

玉门昌马东大沟关隘遗迹初探

玉门塞力泰副市长检查博物馆消防安全

玉门文博研究人员应邀在瓜州作专题讲座

玉门考古100年

历时43年的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报告有望今年出版

地质时代的玉门——玉门许多古生物化石为我国首次发现

那河  那城  那文化 ------玉门寻古

诗歌  千百年来为一座城市传唱

珍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的玉门文物

玉门·玉门关历史文化考察


玉门市博物馆参观预约电话:

0937-3338708

投稿邮箱:189906039@qq.com

玉门市博物馆官网:

http://www.ymsbwg.com

玉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