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播客|东三省再发现:哈尔滨、柳条边与“盲肠”地带的未来

忽友功德箱 忽左忽右Leftright 2024-01-18







本期介绍预计阅读9分钟

从《漫长的季节》到冰雪世界,东北在一年内已经两次占据社交媒体头条。最近出圈的哈尔滨似乎摆脱了文艺复兴和草根这两种刻板叙事,呈现了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东北。但脱去娱乐的外衣,东北的经济、人口,与文化在上世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沉淀?一直以整体被提及的东北有什么内部异同?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东北振兴?新晋网红哈尔滨能成为下一个成都或长沙吗?欢迎收听本期嘉宾元淦恭和宋金波的分享!




内容节选




哈尔滨代表不同于重工业和二人转的东北贸易传统




程衍樑

最近20年好像在流行文化当中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提到的东北文化其实大部分讲的是以辽宁省为代表的文化,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宋金波
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的(东北)主流娱乐文化,一个是赵本山这个为代表的所谓的“俗东北”,基本上是开原,就是辽北一带的农村,离我家其实是很近的,所以我对这边的生活是很熟悉的;第二个就是包括《铁西区》《钢的琴》以及最近几年我们所谓的东北文化复兴的几位作家。无论是他们的籍贯,还是他们创作的聚焦点,基本上仍然是沈阳类型的工业。就是无论是工业区还是农村,都还是辽宁的。我个人认为哈尔滨以及长春与之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来看人口问题,东三省的人口这些年流失得非常大,黑龙江流失得最多。但是这个差异在什么地方呢?在当时,哪怕是在满清入关之后的辽东,实际上人口密度一直是不低的。但是吉林和黑龙江,就今天的吉林和黑龙江,它基本上是柳条边开禁之后,才不断地过去了那么多人。过去的人有一部分是做农耕的——特别是在建国之后的开发北大荒的时候,做农垦的非常多;还有一部分就是林业开发的。


黑龙江林业上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其它地方不多,就是他们的林业系统和地方行政它是套叠的。比如说一个县里面,可能县里面有一个地方行政的机构,但是同时这个县下面的镇可能驻扎了一个跟它同级别的——县级的——甚至更高级别的林业局,这个林业局基本上就是流动砍伐,这一片的山森林资源伐得差不多了,就换一个地方,可能有的时候换着连着几个县。


你想像这样,它在行政的设立上都是流动的,那么一旦当整个产业政策,比如对森林资源的政策开始变化的时候,这些人口是无法想象自己会留下来的。这就和辽宁是不一样的,辽宁这边是典型的大矿、大厂、钢煤,但是往北方,往辽宁和吉林,农业和林业影响就比较大。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近代东北



程衍樑

讲一讲东北经济兴起的历史。



元淦恭

其实在开关以前,东北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长期以来财富那都是来自东南、南方。东北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的高地,基本上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期间有几个主要的事件,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关内的开放了。全面放垦其实也是因为当时东北的地缘政治环境——无论是日本也好、俄国也好,都非常看重这块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东北变成日本或者俄国势力的跑马场,就开启了大量的放垦。所以说从1903年放垦开始到1911年这个期间,东北的人口有了一个相当大的增长。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一些近代化的基础,比如说大连、长春,就是铁路的枢纽,哈尔滨是北方的一个商贸枢纽。


之后东北就迎来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先是奉系军阀的统治,奉系军阀对东北的统治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基本上张作霖时期的东北是一个统一的、且没有战乱的地区。同时张作霖也大规模地做了一些近代化的动作,奠定了近代化基础。更重要的是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产生了大量的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到了28年,东北的人口基本上就已经接近全国的6%、7%了。



程衍樑

你看那个张学良的演讲,他说三千万父老。



元淦恭

那个时候四万万同胞它就已经有三千万了。这个阶段引起东北经济勃兴最主要有两件事,一个是它本身的东北亚商贸基础。更重要的是东北有很多煤铁之类的资源,而且那个时候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哪个地方有煤矿、铁矿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哪里就有重工业的基础。因为它不是现在,没有铁、没有煤,可以去澳大利亚进口。当时肯定是哪里有矿哪里才能搞工业。东北的这个基础是比较好的。


第二个就是东北有优秀的地理条件,肥沃的大平原对于人口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闯关东很多人除了是去做生意的,就是去开垦的……因为雨热同季和夏季的高温,使得东北在半年大家不耕作的情况下,也能够有巨大的产出,养活巨大的农业人口。所以它这个时候既有工业的发展,也有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基础……


接下来东北又经过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就是从49年到50年代末的“一五计划”,包括苏联的156个工程……在差不多短短50年的时间,东北从一个没有人去的刚刚放垦的边地,变成了整个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地区。所以我们说东北是一个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地方。




移民社会:东北与四川的相似性




元淦恭

移民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移民比较原子化,因为移民很难是一个整家族的移民。无论是湖广填四川也好,还是闯关东也好,很多时候是以小家庭为单位的。这种移民是有两面性的。第一就是说这种移民形态相对而言受宗族观念、家族观念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说很多时候这些地方的人从个体上来讲,我觉得是冒险性比较强的,做一些事情可以我行我素,或者是不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最典型的就是大家通常会认为东北和四川的女性地位比较高,很大程度上是跟这个地方宗族社会的瓦解有关系的……


但移民同时也有一些天然的弱点,一方面其实它没有家族,没有组织力量,它很多时候很容易需要进入到某种组织力量里面去。比如说四川在老移民的时代也有组织力量。那个力量是袍哥、哥老会这样的组织,但这种组织相对而言不是个经济生活单位。


东北的移民,尤其是1949年新进入的移民,本来就是原子化的,进入的又是一个高度金字塔型、计划性的体制。作为一个移民,你是比较孤苦伶仃的,然后你加入的这个大集体、大组织,是一个天然的、全能的环境。全能到什么程度?东北的单位里面有学校、医院、澡堂、食堂,你进去了之后就是一个封闭的,从摇篮到坟墓的一个环境。对于新移民来讲,这样的组织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待在里面产生的惯性也是巨大的。所以松散的、原子化的移民,很容易就会被一个庞大的组织做成一个比较经济化的状态。




非公经济的薄弱让东北长期困在下岗回忆中




元淦恭

我们看城镇就业人口数的统计数据,因为整个国企下岗潮最高潮是90年代后期。你去看关内的省份,比如说北京、上海这种,它在2000年的时候的城镇就业人口是比1995年的时候多的。但是你看黑龙江和吉林这两个省的城镇就业人口在经过了1996到1998三年,它城镇就业人口直接减少了14%。


虽然它的下岗的人口大概是百分之二三十的样子,只减少了14%就是说有一些人再就业了,但是它整个岗位是负增长的,就它一旦关了这个厂,它这个产业就没了。我们讲南方,它很多地方是病树前头万木春。像成都我可能比较熟,成都东郊有一个老工业基地,这个工业区现在已经变成住宅区了,但是它开辟了若干个新的开发区,那些地方又变成了大的工业区。但你想东北的很多城市,沈阳可能还算好,因为虽然原来的产业关了,它后来至少是宝马的产地,就一个企业都可以拉抬很多。但很多东北的中小城市,什么抚顺啦、阜新啦,那真的就是关了一个厂就没有新的了。



宋金波

我是完全同意元老师刚才这个观点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这个问题应该转换成什么呢?就是东北经济的大面上是无可阻挡的,就是只要它再往下沉,就不可能出现再去代替的东西。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历史的视角和开放的国际甚至洲际的视角?因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我会认为其实到1945年这个高点之后,东北的整个经济基本上就有点接近是硬拗出来的。在之前它是有顺应这个,比如说当时朝鲜半岛是通的。1945年之前朝鲜半岛是一个通畅的、在整个东北亚的一个通道,它在这个地方是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的,但是在49年之后,特别是中苏交恶之后,出现了朝鲜和韩国这样一个状态之后,东北它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盲肠结构。



程衍樑
盲肠这个比喻有点意思,就是东北是中国经济的盲肠。因为盲肠就在角落里面,死胡同,只有一头是通的。





本期嘉宾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元淦恭,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公众号:元淦恭说)

宋金波,作家,前媒体人





本期提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本期豆列

东三省 / 山海关 / 苏联 / 放垦 / 柳条边 / 一五计划 / 156工程 / 兴亚式建筑 / 工农业 / 移民 / 混合经济 / 下岗潮 / 旅游业

漫长的季节》 / 《旧制度下的俄国》 / 《繁花》 / 《钢的琴》 / 《铁西区》





👂🏻

文稿、排版:EMMA
编辑:hualun


播客|亚运会经济地理学与杭州成都双城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播客|东三省再发现:哈尔滨、柳条边与“盲肠”地带的未来

忽友功德箱 忽左忽右Leftrigh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