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它究竟是什么?

马库斯·加布里尔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三体》的开端源自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物理学不存在。它通过射手和农场主的假说,告诉我们,当现实中的物质变得不再有规律可循,已获得的一切关于物理学定律和知识可能都是不可靠的,科学发展将不再前进。同时也导致众多科学家努力寻找的某个统一宇宙的万物理论不可能存在。

 

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话题,更是一个哲学话题:世界,它究竟是什么?当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德国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在《为什么世界不存在》一书中对此的看法。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本书简介
 * 本期内容节选自《为什么世界不存在》的第一章《世界,它究竟是什么?》



世界,它究竟是什么?[德]马库斯·加布里尔 著王熙 张振华 译
 

我们在某一天来到这世上,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将往何处。通过随后的教育与日常养成的习惯,我们逐渐适应了世间的一切。但当我们熟悉了这个世界之后,却几乎都忘了去问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世界,它究竟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的交际、希望以及愿望通常而言都有其意义。例如,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一节位于丹麦境内的火车车厢中。我身旁的那位仁兄正在发短信,乘务员在车厢内来回走动,我时不时会听到一段用丹麦语播报的列车广播。这一切都有其意义。

 

现在让我们想象有一位身长七米二且由绿色液体构成的外星生物,它来到了地球并登上了这班列车。列车上的一切对这位外星来客而言都非同寻常,或许甚至完全不可理解。

 

哲学家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一如外星来客或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都是全新的。他们强烈质疑那些根深蒂固的成见,甚至怀疑专家们所断言的科学结论。哲学家们一开始完全不相信一切。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以伟大的哲学英雄苏格拉底为榜样。他在雅典人的法庭上那著名的辩护词中声明:“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后世的哲学家们至少在这点上并未改变。

 

哲学从未停止将一切纳入怀疑之中,甚至包括哲学自身。也只有以这种方式我们才可能理解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从未有人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共处?”这一问题,那么民主以及关于自由社会的观念也将不可能出现。如果从未有人提出“我们究竟身处何处?”这一问题,那么我们便无从得知地球是圆的,而月亮只是一块环游着的石头。


 

“地球在哪里呢?”“在宇宙(All)中。”“那宇宙呢?”我想了想,说:“在自身中(In sich)。”“那这个‘自身’又在哪里?”“在我的意识里。”“好吧,彼得(Petka),这意味着你的意识在你的意识里。”“的确如此。”
“那么,”查帕耶夫(Tschapajew)捋了捋胡子,说道,“现在请仔细听我说。告诉我,你的意识处在哪个地方?”
“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因为‘地方’这一概念也是一种属于人类意识的范畴,所以……”“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地方’概念处在哪个地方?”“我们可以说它不在任何地方,最好说,是现……”我没有把话说完。
原来如此!我心想。如果我用了“现实”这个词,那么他就会接着问我,现实在哪里。而我只能说,它在我的脑子里……就像乒乓球比赛里一个永无止境的回合。 这段对话出自著名的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佛陀的小指》(Buddhas Kleiner Finger,2009年),有个名为彼得的角色做了如下这番思考:莫斯科位于俄罗斯,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欧亚大陆位于地球,地球位于银河系,银河系位于宇宙,但宇宙位于何处?容纳了上述一切的域又在哪里?难道它仅存在于我们正思考着它的思维中?那么我们的思维又在哪里?如果宇宙只在我们的思维中,那我们的思维就不可能又在宇宙里。或者,这其实是可能的? 彼得在其中领会了“世界不存在”这一令人眩晕的思想。一切最终都发生在一个宏大的“无处”(Nirgendwo)。书的作者给了我们“我们置身何处”的答案:我们在宇宙里,而宇宙则在一片空无中,在无处。 现代自然科学对我们通过感性经验所获知的一大部分现实感到怀疑。现实可能与其所显现的样子完全不同,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种熟悉的思想,当事物在进一步省察下都经不起推敲,当一切知识似乎都笼罩在一种深深的无知中时,为何还要相信我们眼前的这个现实,这个我们仿佛居住于其中的世界? 为了能够理性地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区分两个重要概念,因为它们为科学与日常生活,同样也为哲学,带来了许多混乱。这两个概念便是“世界”与“宇宙”。
 当我们提到“宇宙”(Universum)时,我们已然隐晦地对“我们所身处的整体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对宇宙的印象近似于一幅由哈珀望远镜所拍摄到的巨大照片。而我们也存在于这个宇宙中的某个特定位置,确切地说,是在太阳系中的第三个星球,而太阳系与周边围绕着的大约四亿个星体共同构成银河系的一部分。 初看上去,这个对于我们所处位置的描述没有什么问题。这就好比是在说,我正坐在我家的客厅里,而我的客厅则位于莱茵河畔一座名叫辛奇希的德国小城里的海伦娜堡大街上。但这么说是极具误导性的。首先,一切对象都出现于对象域中;其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对象域。 地球在宇宙的广袤空间中快速运动着,我们不知自己究竟身处何方。“核心区域”(Zentrum)与“边缘区域”(Peripherie)这类概念并不适用于描述时空,因为在宇宙中并不存在“中心”(Mitte)和“边缘”(Rand)。 当我们将一切生命与意义定位在宇宙中时,生命之意义便化作蝼蚁之幻觉,不论其有多么重视自身。从宇宙的视角来看,我们仿佛出于单纯生存利益的缘故而耽溺于傲慢的幻想,幻想人类及其生活世界是有别于常物的。但在宇宙中我们的意义并不享有特权。 我们之所以深感渺小与无意义,其真正的根源毋宁说在于我们将不同的对象域混为一谈。“宇宙”这个词不仅意指一个物,还指示出了某种特定的观察方式。宇宙,无论它有多大,都只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当我们将客厅定位于宇宙中时,我们便在自己丝毫未察觉的情况下从一个对象域转换到了另一个。当我们对“宇宙”这一概念做出比通常更加精确的界定后,我们会发现许多对象根本不属于宇宙这一范畴——亦即,根本不属于自然科学的对象域。 由此可以得出的第一个人们大概必须试着去接受的结论是:有许多并不存在于宇宙中的对象。宇宙尽管令人难以置信地充满着活力,且其中仍有诸多未被探明的事实真相,但它仍然只是众多局部中的一个,一个整体之中的存在论层面上的局部空间,还有许多东西并不在宇宙中显露。 但世界,它究竟是什么呢?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它来指代地球,指代我们生活于其上的星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一开始都自然地倾向于将世界等同于一切现成对象的总和。为了能有这样一个总和,某种统摄这一总和的规则或规律也必须存在。
 “罗马人的世界”并不仅指存在于当时罗马帝国中的对象的总和,还包括了罗马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这些对象打交道的一种特定的方式方法,即罗马的文化、礼仪、风俗等。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的第一句话中首次指出了这一要点:1. 世界是所有实际情况。1.1 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 假设一切都不存在,在这一荒芜的虚无之境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与这一荒芜的虚无之境相关的事实。然而,这一事实本身绝对不是虚无。相反,它是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关于这一绝对荒芜的真相。 一个没有事实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同样地,也没有哪一种虚无不同时伴随着“无物存在”这一事实。总是有某种情况存在,总是有关于某物的某个东西是真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一种总体关联。我们还知道,世界不止是一切对象或物的总和,还是一切事实的总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在此戛然而止,因为他认为,存在一个一切事实的总和,这便是对世界的定义。 但现在我们已经比维特根坦更进一步了,因为我们已然知晓,除了物、对象与事实外,还存在对象域。因此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确定:世界(WELT)是一个包含了一切域的总域,即一个包含了一切对象域的对象域。



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德]马库斯·加布里尔 著王熙 张振华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未来哲学丛书简介
点击图片可查看丛书书目简介
“未来哲学”是一种批判的哲学,一种世界性的哲学,一种历史的哲学。由著名学者孙周兴教授主编的“未来哲学丛书”,接续尼采“未来哲学”的命题之思,意在打开一条以将来—可能性为指向的哲学新路。
“未来哲学丛书”书目:《未来哲学序曲(修订本)》《时间、存在与精神》《尼采与启蒙》《存在与超越》《未来哲学(第一辑)》《人类世的哲学》《技术替补与广义器官》《为什么世界不存在》《陷入奇点》
如有转载需求,可关注公众号后点击 “联系我们” 进行申请扫码即可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账号

公众号

微博

书友会

哔哩哔哩

抖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它究竟是什么?

马库斯·加布里尔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