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实践中寻找真理,从数字中窥见生命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数字细菌”团队赛后合照


系统创新,重现进化轨迹;算法升级,实现批量分析。“数字细菌”项目突破传统医学项目形式,以“计算机+数学+医学”的新模式,稳扎稳打,从零到一,为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和临床诊疗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即兴的初步构想,一步步到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以下称“挑战杯”国赛)领奖台,“数字细菌”项目团队用勤学战胜未知,用汗水铸就辉煌。


横空出世创新篇


得知团队荣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时,一行人正在前往景区的路上。“再三确认过这个好消息后,全车的人都在欢呼!”时隔几日,再次回忆起当日的场景,深圳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系2020级本科生曹翠华仍难掩激动之情。


2018年,彼时刚入学的医学部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赵子毅、陈润鸿机缘巧合下一同加入了深圳大学医学部医学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师汪业军的“生物信息学青创团队”(以下简称青创战队)。


“我们要做一个很酷的东西——从数字化角度,将细菌的细胞、基因组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汪业军的带领下,项目构想初具雏形。隔年,在意识到“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之于医学界攻克各项“疑难杂症”的重要性后,“数字细菌”项目正式提上日程。


“我们团队好比公司里的各个部门,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医学部临床医学系2019级本科生章晨霞表示,青创战队成员身兼多个项目,经过“基因组进化轨迹”“基因进化规律”以及“各型分泌蛋白的预测”等课题内容的整合,“数字细菌”项目应运而生。


“课题间看似没有相关性,但最后都是汇集到‘耐药’的主线上,由此便完整地构成了我们的项目。”医学部临床医学系2020级本科生曹鑫补充解释道。


“它的服务人群是从事医学微生物研究、细菌研究的科研人员。我们设计一系列的模型、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细菌耐药性研究。”汪业军表示,目前“数字细菌”服务于医学界科研人员,通过三个层面的原创性算法、模型及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对基因组、分泌蛋白通路和基因水平等几大方面展开细致研究,为细菌耐药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诊疗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

厚积薄发求新知


“团队合作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的配合天衣无缝。”一间研讨室,八位少年,数台电脑,数十次答辩演练。随处可见的备赛身影,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这是“数字细菌”项目团队的日常。


“数字细菌”团队成员赛前调试PPT


在“计算机+数学+医学”的学科交叉大背景下,团队成员纷纷化身“全能战士”,挑战新领域。“我们会一起上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学一些数学相关的知识。”曹鑫谈到,医学出身的他们,大部分团队成员其实是第一次接触编程,“我们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学计算机。从零到一的过程固然艰难,但解决任务的同时学习到新技术,是一件有趣且充满意义的事情。”


除了科研路上的难题,“好包装”也是摆在团队面前的一大关卡。“为了给评委及现场人员呈现出最佳的团队风貌,我们反复、充分地打磨项目成果。”答辩选手之一曹翠华表示,日复一日模拟答辩,夜以继日修改幻灯片、制作项目展板是备赛冲刺阶段的主要工作,“直到比赛前最后一天下午,答辩幻灯片才修改完毕,特别感谢这期间时刻陪伴我们、鼓励我们的汪老师。”


“数字细菌”项目展板


“回首整个过程,虚心学习是我最大的收获。”汪业军提到,以科研事业为重心的他们有时会忽略“包装”的作用,“校团委组织了备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给我们开会,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一次次打磨,一遍遍修改,无论是答辩选手台风的华丽转变,或是项目内容的完美呈现,一路走来,师生携手同行,同甘共苦,共同见证厚积薄发后的满堂喝彩。


而面对压力,团队也有调节情绪的“秘密武器”。“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开启KTV模式。”曹鑫表示,国赛答辩前夕,成员们自发前往湖边放声高歌一曲《好运来》,有效缓解了紧张的情绪。“学生们攻坚克难的能力都很优秀。”汪业军笑着说道,大部分时候都是团队成员自发地组织讨论会,“不为名利,只为科研,他们将团队协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数字细菌”团队成员在挑战杯现场


“我们希望能突破自我上限。在上次挑战杯的基础上,能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曹鑫表示,这是团队出征前的预期。而今团队如愿圆梦赛场,即将开启新征程。

务实去华求新进


“比赛回来的当天,组员就继续跑项目了。”汪业军提到,载誉而归后,短短三天时间内,成员们已召开了两次会议。


于他们而言,收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只是科研旅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绝非终点。“荣誉并没有让他们停下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研究信念。”短暂告别鲜花与掌声,少年们继续奔走在科研大道上,追寻下一个星光熠熠的时刻。


 汪业军坦言,奖项的光环从来不是团队成员追求的目标。专注科研,砥砺前行,无问西东——汪业军的科研精神与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团队成员。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淡泊名利的心态,成为了“数字细菌”项目团队每一位成员心照不宣的共识。


“汪老师的QQ签名是‘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医学部临床医学系2019级本科生郑贻东说道,汪业军从恩师处收获这句教诲,又将其送给学生。化期望为行动,团队成员一步一脚印,在生物信息科研事业走出属于自己的“花路”。他们深知,科研需要沉淀,需要厚积薄发。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铸就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探知科研的奥秘。


科研之余,“学好医学”四字始终铭记在每一位成员心中。“通过这个课题,我对微生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今,章晨霞如愿升学,正式加入传染科科室,“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传染科医生,为病人和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曹鑫补充道,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是他长远的目标,而当下他还想为青创团队培养新生代力量,将接力棒稳稳传入师弟师妹手中。


“是他们一次次撑起了深大在挑战杯中的位置。”谈及挑战杯之旅,对以往入围挑战杯之旅的每一位深大老师致以诚挚的敬意之余,汪业军对后辈寄予殷殷期盼,“在这场破壁之旅中,我们只是抛砖引玉。我相信未来会看到更多深大学子站在挑战杯特等奖的领奖台上,以后的同学只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数字细菌”团队成员赛后合影


勇往直前、求是创新, “数字细菌”项目团队坚定、大步地走在一条永不止步的科研路上,用科研之火点亮青春,以信仰之名开疆拓土。


文字 | 许楠 吴雨桐 叶苏楠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苏可欣

责编 | 许楠

监制 | 林海音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