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怎么说,别人才爱听(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怎么说,别人才爱听(上)

正文

要有人情味

人都是有感情的,有人情味的讲话和行动当然更容易打动人。

2003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清华大学,看望广大青年学生,表示节日的问候和祝贺。这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温家宝与同学们一起座谈。

“非典”期间,温家宝总理到清华大学,跟学生一起吃饭,讲了很多。其中一句讲到,“非典”期间,他睡不好觉,醒过来后泪流满面。这个话很快传开。这是一句很动情的话。“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当时举国上下都在同“非典”恶魔做斗争,总理这句话,老百姓很感动。

此后不久,戴秉国副部长在巴黎召开部分使节会议,介绍国内情况。戴部长是一个很坚强的人,过去,我从来没见过他掉眼泪。他讲到这段时掉眼泪了。

重视对方的文化也是有人情味的表现。

江主席夫妇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夫妇的合影

1999年10月,江主席访问法国,去了希拉克总统的故乡。10月25日晚,在希拉克总统的国宴上,总统在长篇讲话中,专门引用了杜甫《客至》里的两句诗来描述江主席夫妇到访他的故乡科雷兹省: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


客至

这两句诗引得非常贴切,江主席夫妇下榻的是希拉克总统私人的碧蒂古堡。希拉克夫妇只有休假的时候才去住,平常没人住。据说希拉克为了引用中国的故事,曾请教了法国好几位汉学家,最后选中了杜甫的这两句诗。

江主席在国宴的讲话中也做了一件事,令法方特别感动。江主席讲话的最后一段是用法文念的。为念好这一段,江主席下了很大功夫,不知念了多少遍,向翻译请教,甚至向国宾馆打扫房间的女工请教。最后的效果非常好。

法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的国家元首如此重视法文,法方十分高兴。江主席念完之后,法方报以热情的掌声。坐在我旁边的法国国防部长里夏尔对我说:“C’est une surprise! C’est un coup!”(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惊人之举!给人印象太深刻了!)

发表演讲时,若有一些富有人情味的事例和故事,会让你的讲话更有血有肉。

金夏中,2001年-2008年任大韩民国驻华大使。

我就任外交学院院长时,有一年,韩国驻中国大使金夏中到外交学院作报告。他的汉语很好,直接用中文讲。他是这样开头的:













我叫金夏中,金子的金,华夏的夏,中国的中。我这个名字看来就与中国有缘分。

我小时候读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喜欢和钦佩中国文化。我读高中三年级时,要为考大学做准备。正是在这个时候,报纸和广播报道了中国核试验成功的消息,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我在1965年高中毕业时对报考什么大学、今后干什么,做了一番思考。

中国与韩国相距很近,历史上我们韩国受到中华文化很大影响。两国现在没有外交关系,只是暂时的,我相信30年后会建交。于是我决定报考汉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

我有三个心愿:一是当外交官;二是直接参与韩中建交的工作;三是担任驻华大使。很多人都说我疯了,“你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学中文?”我没有听这些批评,而是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1973年,我进入韩国外交部,实现了我第一个心愿。1985年,我担任李源京外交部长的机要秘书。不久之后,李部长问我想到哪个处当处长。我回答说:想当主管对华工作的东北亚二处处长。李部长开始非常惊讶,但在听了我的说明后十分理解。1986年1月,我就任东北亚二处处长。

1992年2月,我来北京代表处工作,参与了韩中建交的谈判。两国于1992年8月24日建交,实现了我第二个心愿。

我从2001年10月起,就任韩国驻中国大使,实现了我毕生的梦想。

我的夫人在北大学历史,她对中国明、清的历史很有兴趣。我的大女儿在北大学习4年后毕业,大儿子在北大法律系学习,小儿子也在学中文。我将来退休之后,我们家里可以办一所中国问题研究院了。













金夏中大使来之前,学生对他并不了解。在讲台上出现的时候,他用流利、标准的中文说了以上这段话,我立刻感到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善于交流的外交官。因为他是讲自己的故事,很真实,也很感人。从他的名字讲到他毕生的追求,从他个人讲到他的家庭。这样的开头一下子缩短了与听众的距离,人们马上感到这个大使对中国很友好。 

会说,还要善听

人际交往中,不论是大范围还是小范围的交流,注意听别人讲话非常重要。因为你讲话是希望别人听的,同样,别人讲话你听不听,对方也很介意。

从发言者的角度,善听体现为演讲过程中留意听众的反应和现场氛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发言内容,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增强与听众的互动。

有的人喜欢在不同场合讲同一套东西,说一些通用的套话,我管它叫“输出成套设备”。他们认为该讲的讲了,达到了“以我为主”的目的,至于人家可能会提的问题、会有的评论,却不愿听。人家再讲两句,他就刹车了:“好吧,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吧。”其实人家的话并没有讲完。适时打住,有时是必要的,但有时效果并不好。外国人常把这种做法称为“与聋子对话”。

也有一些人,发言前一心准备自己的讲话,对其他发言人的演讲及听众的反应充耳不闻,完全不顾对方说什么。讲话时照本宣科,完全是事先准备的,你说你的,他说他的,这样交流的效果也比较差。

有时候,你准备的某些观点可能被前面发言的人说了,你再说,就重复了,不如放弃。如果你善于应变,你会从前一位演讲者的发言中得到启示,充实自己讲话的内容,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多数场合中,切忌只是读稿而不理会其他发言者或是听众的发言,一定要考虑现场的情况。

听也并不是装装样子,要让人感觉到你是在听人家讲话。有人认为,我可以闭着眼睛认真听你讲话,日本人有时就喜欢这样做,但有时会引起误会——你以为他没在听,可他听着呢。西方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闭着眼睛听人家说话,如果你这样做,影响就不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讲话、听讲的习惯。我个人觉得,会听也是一种本事。会听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

1

要真的听人家讲话;

2

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认真听;

3

听后要能提出好问题。

这样才能使发言者感觉到你真的听进去了,会激发对方的兴趣,讲出他原来不一定打算跟你讲的但可能是很好的思想。

从听众的角度,听别人发言要虚心,觉得自己有不够的地方,能够从人家的讲话中学到东西。虚心不是装出来的。虚心是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不了解。认识到这个事实,就愿意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有时我听人家讲出精彩的内容,脑子里会单独把这句话重复一遍,有时还会用纸和笔记录一下。我常有这种感觉:这个人讲的观点很好啊,兴趣马上就来了。然后我在彼此呼应和进一步提出问题时,对方就非常兴奋,觉得我们谈得很投机。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旁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一门学问

56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57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58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59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60

有深度,才能打动人?

要精炼,思维需要训练

61

幽默的力量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怎么说,别人才爱听(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