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军民丨丝绸之路现代雕塑艺术的时代意蕴举隅

中国文化报 西北学
2024-09-16
作者简介


何军民,甘肃民乐人,1974年生。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民族文化、领导美学等研究。讲授《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甘肃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领导美学与领导审美能力》等专题培训课程。

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论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著有《甘肃城乡基层治理案例精选》《学习政策运用政策落实政策谋划项目》等。主持完成《甘肃省涉藏州县基层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甘肃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思想动态调查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撰写的《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注意疫情防控中社会心理“软问题”的处置》《黄河上游甘南藏区生态文化旅游优化发展之思考》《甘南州教育脱贫亟需破解六对矛盾》《关于将平凉建设成天下养生地的建议》等咨询报告被省委采用或被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艺术既是审美的追求,也是美育的载体。作为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的一种凝固的三维空间艺术,雕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司空见惯,在中外文明发展史上,雕塑艺术的发展也生生不息。积极开掘丝绸之路雕塑艺术的时代意蕴、发挥雕塑艺术在中外文明互鉴中的媒介作用,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释放现代文明的竞争力,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丝绸之路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雕塑艺术形象,沿线国家个性化的雕塑艺术比比皆是,如法国卢浮宫中《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石雕闻名遐迩,俄罗斯伏尔加格勒耸立着充满力和美的世界上最高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阿拉伯半岛上的利雅得国际雕塑群……这些雕塑作品诠释着人类生命的张力、天地间的沧桑变迁,表达着对时代的希冀。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安宁校区南门

我国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甘肃境内的雕塑艺术形象样式众多,内容丰富。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是力量与速度的表达,也是眼界与视野的开拓。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散居丝绸之路各地的石窟雕像,或吉祥侧卧或跏趺而坐,或金刚怒目或慈祥微笑,虽然形态各异、神态不同,但都传递和表达着人们对至高至善精神境界的追求。历史人物雕像,如酒泉瓜州飘逸恣肆的书法家张芝、张掖街头的旅行家马可·波罗、金昌“镍都”广场上的金娃娃、伫立在兰州五泉山公园的霍去病,以及长征路上群雕中的英雄等,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黄河母亲》《大地之子》和民勤沙漠雕塑群,是丝绸之路甘肃境内现代雕塑艺术形象的典型代表。这些雕塑从城市走向乡村,从场馆走向原野,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小众走向大众,改变着生活,影响着世界。在立体表达和空间写意中,与当下衔接,凸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意蕴,充满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豪迈、自信和坚定。

雕塑“黄河母亲”(位于兰州市小西湖公园北侧)

《黄河母亲》雕塑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黄河母亲》雕塑是甘肃雕塑家何鄂1986年创作的。雕塑整体造型是一位神态娴雅的母亲,侧卧黄河岸边,看护着怀抱中游泳的幼儿,幼儿头发卷曲,欢笑着、嬉戏着,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雕塑象征着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气度大方、不断创造文明的时代精神。奔流不息的黄河包容着万象万物,如同母亲的慈爱宽厚,华夏文明发展中多种文化样式和多样文明形态兼容并蓄。

在历史潮流的动荡与静止中,黄河让我们有了更多对个体生命、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存在价值的思考和追问。《黄河母亲》雕塑艺术正好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主题和特征: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在文明交融发展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中华文明的时代性。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各民族的血脉和智慧会聚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般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开放包容和兼容并蓄中,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雕塑“大地之子”(位于酒泉市瓜州县戈壁滩上,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

《大地之子》雕塑彰显着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3D扫描、3D打印……正是这些变化改变了雕塑行业,《大地之子》雕塑就是这种改变的产物。《大地之子》雕塑位于河西走廊上瓜州县境内,是清华大学董书兵教授团队在2016年创作的,一个长15米、宽9米、高4.3米的婴儿静静趴伏熟睡在大漠戈壁上。在苍茫的戈壁上,风沙吹过,寒暑交替,让人感受到大地之子的壮观、震撼与感动。让我们不禁想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大地之子用耳朵、脸庞、身体以及心灵与这片广袤荒凉又灵动的大地合二为一,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呼吸和心跳,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与灿烂星光,感受着天地间的沧海桑田。永恒与短暂哪一个更能叩动我们的心弦?一个小小的婴儿,熟睡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带给人无限的温馨与感动。婴儿的梦恬静而安详,这个梦,也许是大地之子的成长之梦,是人类文明的现代化之梦。

离这里不远就是锁阳城,高僧唐玄奘西天取经曾驻足其间,他用脚步和岁月丈量遍丝绸古道,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造福桑梓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历经磨难取回真经,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和文明交往成为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距离《大地之子》雕塑不远,既有开凿了千百年的莫高窟石窟和耸立了千百年的一尊尊佛像,也有马鬃山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黑戈壁以及掩埋其下的真金白银。我们思考和想象着大地之子听到了数千年来车来车往中匆匆过客的喧闹声、叹息声、欢笑声。《大地之子》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只有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民勤沙漠(武威市民勤县)

民勤沙漠雕塑彰显着坚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今天,文化和艺术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一个地区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未来发展的前景,就看它有没有创新的文化和创新能力。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界处的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其地理位置有些尴尬。“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在人与大地的关系中,应该摒弃的是人类的狂妄和非理性,追求天地自然的共生共存,民勤县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创意。民勤沙漠雕塑是2018年以来向全球公开征集符合沙漠环境和活动主题的117件雕塑作品群,采用不锈钢、石材、水泥等多种材质,一雕一景,一塑一色,充分体现了雕塑的审美表达、沙漠的浩瀚壮观以及民勤防沙治沙的坚守与文化蕴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漠戈壁也可以成为金山银山。“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史表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应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其自然中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因地制宜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民勤沙漠雕塑正是艺术改变生活、艺术点缀世界、艺术增长趣味、艺术赋予灵动的创意,也是坚守绿色环保、人沙和谐共生理念的实践。在形象艺术的抽象表达中,试图让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发问或适应调适,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让人类不再孤单,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物为春、慈悲为怀等生态智慧需要我们坚守和依止。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时代的投影,更是时代的追求。以黄河母亲、大地之子和民勤沙漠雕塑群为代表的丝绸之路现代雕塑艺术形象,蕴含和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生命共同体意识,表达和张扬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包容开放而不是狭隘封闭,天人合一而不是主宰世界,理性中道而不是狂躁偏执,还有爱与包容在宇宙天地间的弥散和浸润。

铜奔马(武威雷台汉墓出土)

在这里,是对生命延续和拓展的礼赞和讴歌。黄河容纳了宇宙时空的灵气精华,黄河母亲以丰腴的身躯和宽厚的胸怀承载了天地万物的精气神。大地之子酣然恬静地熟睡于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思想成为最好的诠释和注解。民勤沙漠雕塑中的群像或是对沙漠中顽强生命力的张扬,或是对人类局限性思维的突破,或是对文化文明多样性的包容。在交通便捷高速、生活节奏紧张、表达方式多样、信息快速畅通的今天,我们有着对物质世界和精神空间的迷茫,也有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局限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现代化的认同和追求。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时代价值给了我们力量和希望。自然本身、人本身以及思维的个性化、多样化,如何引领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我们既改变着现在,也创造着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生命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





文章来源  

转自《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5日,特此备注!



往期回顾(点击题目)

彭文鼎丨寻求精神的出路

彭文鼎丨为人民而创作

彭文鼎丨小城旧事

彭文鼎丨忆梅川

杜刚 | 忆母亲

马毅刚丨家乡的水

安静丨她终而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舔碗——苦涩的民俗

杨海义丨古老的村庄

杜永卫《敦煌人“魏爷”“魏奶”的来历》

周学军《三进南开 感念师恩》

田澍丨怀念恩师 蔡美彪 先生

海右清话《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

《陇上大儒——胡缵宗》

宋翔丨常书鸿先生与敦煌艺术研究

赵大旺《向达与夏鼐》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

公众号:西北学


属地:金城府学

编辑:鸿翾

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