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7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教培团灭,你真高兴得起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关胖侃财 Author 关不羽

作者 | 关不羽
来源 | 关胖侃财



这两天“教培已死”的欢呼响彻全网。但是,这真的值得欢呼吗?



01


“教培已死”,减负依然无望



中考结束考场外的马路上教科书的碎片撒了满地,这一幕场景应该很多人都见过。


中国教育体制多少年都是社会情绪集中爆发的热点,但教科书显然不该为教育的压力山大负责。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清楚,可是挡不住手撕的情绪宣泄。


其实,这么多年在教育领域被“撕掉”的很多,但是教育的压力越“撕”越多。


应试教育是常年的活靶子,于是改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并不减负,反而是增加了各式各样的才艺培训、教育培训,减负了吗?


高考成了靶子,名校自主招生来了,于是从一考定终身,变成了考场之间奔波的忙碌。减负了吗?


课业减负、书包减重,听上去很美好,却成了不补课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滥觞。减负了吗?


以减负始,以增负终,养出一摊新的利益盘子。这是中国历次教改的标准模式。


现在“教培已死”,又能如何呢?



教培机构被打掉,不等于教培需求被打掉。化整为零的小班、一对一,在“打教培”的风声刚起来时,就开始了。“打教培“会不会成为街道居委会大妈们人盯人的艰难任务?会不会成了“天王盖地虎”对“宝塔镇河妖”的地下产业?天知道。


要消灭一种市场交易,限制供给端注定是无效的。那样做只会抬高成本,扭曲市场价格。这不是减负,而是增负。“教培已死”的结果注定就是这样,终结规模经营、合法经营的教培机构,只会让教培变得更贵,家庭教育支出激增。


结果是,大中产忍痛出血,普通中产另寻出路——国际学校、提前送孩子出国读书,小中产生育意愿下降。再往下的社会阶层,和教培关系不大。


这在少子化严重、教育高度内卷的日本已经显现。这十多年里,中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激增,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则是大幅下降——不是不让孩子学习了,而是根本不生了。


不生了算是“减负”,却和鼓励生育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很多人相信,“教培已死”会促进生育率,但是结果会让他们很失望。


站在生育率角度考虑,教育负担加重和少子化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其中少子化才是根本原因,是那只生出鸡蛋的恐龙。就那么一个娃,家庭资源不就拼命往上堆吗?天份好、花钱少是特殊的幸运,资质普通的大多数就得拼资源来顶。孩子出力,家长出钱加出力,祖父母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的小的压力都大。不改变少子化的“因”,也就改不了教育负担重的“果”。


教培机构的涌现,是教育需求饥渴的必然结果。没有真实需求,谁会为他们埋单?打掉了教培机构,虎妈虎爸和鸡娃就放弃了?每次整治教培机构,把门槛提高后,结果不都是教培费用上涨吗?反之,又成了影响生育意愿的负面因素。


需求大于供给时,想靠降低供给来缓解供需矛盾。这完全是反经济学常识的。只不过,在巨大的民意情绪裹挟下,教培机构成了替罪羊。和被撕碎的教科书一样。


这样“撕碎”的猝死,是有后果的。



02


“教培已死”,政策性猝死伤经济



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就业焦虑。当然,这并不排除少数家长和孩子是怀着崇高的学术理想而奋斗,但绝大多数都是奔着孩子的职业前途去的。职业前途,需要经济发展做支撑。政策用力过猛对经济的伤害不容小觑。


“双减”政策落地,70万教培机构和1000多万从业人员何去何从?去工地搬砖吗?好像搬砖也不行了,房地产先被“咔嚓”了。


进制造业工厂吗?环保风暴后,倒产的倒产,关门的关门,转移的转移。疫情带来的出口激增,正随着全球复工启动消失,制造业何去何从是未知数。双碳目标,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还有待评估。


互联网产业呢?显然也在各种政策压力之下,风口已过,不复当年吸纳百万制造业岗位转移的空间。


这几年的经济增长热点,有名有识的也就是造芯热潮、扎堆造车,那些都是背靠大规模政府补贴,再扩容政府财政负担还会继续加剧。


吸纳进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显然对财政的压力更大。


欢呼“教培已死”的朋友,或许会说不过是一个教培行业罢了。但是,这些年因政策抑制积累的就业压力已经不低了,最近的数据是中国青年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15.5%,已经到了警戒线


保就业、保增长的产业支撑、企业支持。经济政策都是强势打压,怎么保呢?


“教培已死”引发了资本市场剧烈反应,港股暴跌、中概股全面下滑,殃及池鱼,这反应了市场预期和市场情绪。这不只是对教培产业的不乐观,而是对政策强势干预之下的经济环境不乐观。文件一出,行业猝死。过去能干的干不下去了,过去合法合规的成了违法违规,稳定预期的基础消失了,市场信心从何谈起?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中国经济到底能经得起几摘?



03


“教培已死”,不值得欢呼



经济不是遥远的“宏观”,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经济需求,要就业、要消费、要商业服务、要教育、要医疗、要娱乐……每一个场景下都有不同的需求。经济是所有这些的总和,陈义甚高的各色口号即便真诚的,也只是某种需求的表达,而不是全部的生活。今天高喊公平正义,明天要就业吃饭。满足了一种情绪,却会造成另一种情绪,迎合民意从来都不会让民众满意。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才是中国社会当下的最大公约数。脱离这个最大的大局推行激进的政策,结果堪忧。


今天为了这个高尚目标牺牲经济,明天为了那个伟大使命牺牲经济,中国经济经得起多少牺牲?


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而不是运动式的折腾、一刀切的打压。就算是治病吃药也要考虑副作用的风险评估,要解决问题先要正视问题,对症下药。


要正视教育体制的深层次问题,而不是抛个教培机构出来背锅。今天中国的教育焦虑根本原因不是教培机构,而是少子化造成教育竞争内卷的“本”,教育资源供给和教育需求不匹配的“标”。



“治本”不易,“治标”也不要轻易。其实,四十年来中国一直在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所有的成功案例都是放开管制的市场化方向,那些消失的票据可以让。失败的教训也不少,管制越多的领域供需矛盾就越突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医疗、房产三大领域。改了那么多年、调控了那么多轮,供给不增长,需求就一直得不到满足。其中的缘故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真要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教培机构及其背后的资本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如果今天这些市场力量是中国教育领域的正规军,而不是堆积在课外教培辅导的狭窄赛道当游击队,能满足多少教育需求呢?政策导向没有开源,只有堵截,池子里的水是不会增加的。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但是观念的障碍难以突破,这可以理解。


难以突破,不妨放一放,“保守治疗”总比病急乱投医要好,经济是个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鲁莽不得。牺牲经济、牺牲稳定的政策预期的政策打压,治标治本都指望不了,副作用却会很快显现出来,甚至已经显现出来了。


“教培已死”不值得欢呼,因为老问题不会因此解决,新问题已经在路上。



教授说🎓: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如果不想错过教授的文章,记得将“经济学教授”设为星标🌟,这样才能和教授保持联系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