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 | 中国迈向城市化

gooood gooood景观设计
2024-08-30



01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中国迈向城市化 | China goes Urban

展览时间
2020年10月16日~2021年2月14日


展览地点
MAO Museo d’Arte Orientale,都灵,意大利



活动日程及简介

由Cludio Jampaglia组织的博物馆大厅中的谈话活动

2020年10月24日下午3点 
Leggere la città: da vicino, da lontano
参与者:Alessandro Amaducci, Università di Torino;Samuele Pellecchia, 策展人

2020年10月31日下午3点 
Il potere dell’infrastruttura
参与者:Giorgio Cuscito;Limes;Francesca Governa, 策展人

2020年11月7日下午3点 
 Il sogno urbano
参与者:Daniele Brombal, Università Cà Foscari;Michele Bonino, 策展人

2020年11月14日下午3点 
Materiali urbani e progetti di città
参与者:Augusto Cagnardi;Gregotti Associati International;Laura Lieto, Università di Napoli Federico II.
合作者:Biennale Tecnologia


Politecnic学者发表对中国和世界的观察即研究

2020年11月19日下午5点
 Lezione di apertura
参与者:Plinio Innocenzi, Università di Sassari;Roberto Pagani, Politecnico di Torino and Scientific Attaché of the Italian Consulate General in Shanghai

2020年12月3日下午5点 
 Ripensare il villaggio tradizionale cinese
参与者:Carla Bartolozzi, Politecnico di Torino;Du Qian, 上海交通大学

2020年12月9日下午5点 
 Il progresso dell’industria delle costruzioni in Cina
参与者:Bruno Briseghella, 福州大学;Giuseppe Carlo Marano, Politecnico di Torino;Camillo Nuti, Università Roma Tre

2020年12月17日下午5点 
 Towards Socially Integrative Cities
参与者:Francesca Frassoldati, Politecnico di Torino;the authors of the new book on sustainable cities in Europe and China (event in English)

2021年1月7日下午5点 
 Un’idea orientale di postmodernismo
参与者:Antonio di Campli, Politecnico di Torino


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对话和观点交流

2021年1月14日下午6点 
 Il modello Inner Mongolia: notizie dal fronte settentrionale
参与者:Steve Bisson, Paris College of Art;Alessandro Zanoni, art director and photographer

2021年1月21日下午6点 
 New Districts and Beautified Villages in Urban China
参与者:Gary Hack,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im Oake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event in English)

2021年1月28日下午3点 
 Displaying the City
参与者:Ole Bouman, Design Society Shenzhen;Beatrice Leanza, MAAT Lisbon
(event in English)


特别活动

2020年11月11日下午2:30~7:00 
 China Goes Urban – The City to Come
城市研究、建筑及城市规划方面的优秀专家参与的国际研讨会
演讲者:Ash Ami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Bian Lanchun, 清华大学;Ann Forsyth,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Liu Jian, 清华大学;Lu Andong, 南京大学;Bernhard Müller,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Brent D. Rya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chele Bonino and Francesca Governa, Politecnico di Torino
合作者:Biennale Tecnologia (in English)

2021年2月4日下午6点
 Closing conference
参与者:Ole Bouman, Design Society Shenzhen;Beatrice Leanza, MAAT Lisbon
(event in English)
 


02

展览介绍


2020年春,我们严格遵循“远程”工作模式,草拟了这篇简介,并确定了展览组织方式;3月初,与40亿居住在世界其它地区的人们一样,意大利人被迫居家隔离。2020年1月,新冠病毒在中国爆发,然后蔓延至欧洲、美国、中美和南美,给世界某些地区和某些人群造成巨大影响。5月初,意大利尝试缓慢 “重启”,工商业逐渐复工复产,人们也可以去公园散步会友。然而,我们还在祈祷传染病例曲线不再飙升。一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一场经济社会突发事件,我们不知道经过两个月的封闭之后,还有多少企业可以复工?多少工人将会失业?预测显示形势严峻,正如我们这几个月所经历的严峻生活。这种情况似乎使我们的研究和学习成为徒劳。和许多人一样,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乘坐飞机去往中国或者其它地方。


当下时刻充满了不确定性,凸显了世界各地的相互关联,发生在意大利都灵或日本名古屋的事件越来越与中国或英国的决策密切相关;它凸显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与流通,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日益紧密;它凸显了根植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增长模式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和疫情流行所暴露的局限与矛盾,后者能否成为改变现行增长模式的诱因,似乎更像是异想天开而非现实可能。新自由主义及其“中国变体”确实被描绘成行使权力的生物政治图示,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称其为永恒的“网格”,过滤、调和并融入了每一种干预和每一种现象,是“名副其实的存在和思维”,一种将个体变为经济代理的 “思想方法”。


▼中国城市化图解


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相信继续推进有关中国城市化的展览是个人面向集体的重要而有效的 “抗争”。如果 “以后”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必须与新冠流行之前的情况相呼应。如果没有任何改变,我们至少像展览的参观者和宣传册的读者一样,在这段时间里以批判性地评估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从城市的视角来看,我们不能将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简单地归入特定的模式、类别和确定性。我们需要充满好奇地仔细观察和质疑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因为一旦我们给出答案,它们就会变得简单和平庸;就像我们曾天真地以为,诸如“智慧城市”或“后碳城市”之类的关键词已经概括了城市现实,找到了“解决 ”办法。

▼全球每月二氧化碳排放图解


本次展览并非当下的产物,而是历经数年的长期积累,是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学术研究的结果。2015至2017年间,都灵理工大学组织开展了一项有关中国新城的跨学科研究,参与人员包括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北京清华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来自米兰Prospekt的摄影师(波尼诺等,2019;戈维纳和桑皮耶里,2020)。虽然这项研究早已结束,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仍在继续,推动不断的研讨,引发更多的问题,激发更多的想法,在我们的思考、写作和项目中发挥影响。新城研究也在继续推动创新。

此次展览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文字、图片和视频作为工具来叙述多重轨迹,不断组合和拆解空间。我们选择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新城——通州新城、肇庆新区、郑东新区和兰州新区,这个选择既不全面,也不是各种情况和经验的集成。通州新城位于中国首都北京东部的通州区,肇庆新区距离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端的肇庆市20公里,郑东新区位于中国内陆河南省郑州市附近,兰州新区则地处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甘肃省,国家在此建设新城的目的就是招商引资以促进当地的发展。四座新城既是研究案例,也是我们观察当代城市特征和当前变化特征的视角,通过观察中国新城来探究未来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中国,每年有1600多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被世界银行认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且这些人口并非迁往其它星球。联合国人居署的研究表明,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而中国的城市化则是全球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下的中国©Samuele Pellecchia




我们需要开展新的研究和进行新的评估,让参观者们看到无法适用现有任何“模式”或类别来认知的复杂城市空间,所有事物都混沌不清的复杂城市空间。我们如何利用图像和展示过程,让业外大众理解复杂的研究主题,认知空间对全球各地的人们的重要性?本次展览展示了精心挑选的照片、视频、地图和文件,它们作为认知工具和镜像,记录了持续快速变化的地域特征,反映了被尼尔·布伦纳(Neil Brenner, 2014)称为星球城市化(planetary urbanisation)的问题,可以认为是亨利·勒菲弗尔(Henri Lefebvre)在20世纪70年代所预言的 “社会完全城市化”的当代版本。

我们通常所说的 “城市”是一种密集的人类住区形态,仅占地球表面的2%;全球城市化过程所涵盖的不仅仅是“城市”,而是一幅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功能关系的图景,确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的物质结构。与其说这些视频和照片描绘了现实,不如说它们在提出问题:城市的延伸形态是什么?一种在不同时空中演变的形式,不同于空间距离的限制,以及欧几里得空间确定性的挑战。这些看似反映现实的视频揭示城市环境的混乱和碎片化,质疑作为人类的我们先入为主的解读,引发与参观者的对话,并鼓励反思和思考。这些图片描绘了空空荡荡而又生机勃勃的空间,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可能,催发对声音、语言和变化的想象。

▼现场展览海报 ©Giorgio Perottino

 

新的城市世界?

2011年,阿纳尼娅 · 罗伊(Ananya Roy)在反思亚洲城市在当今世界 的“全球化艺术”时指出一个悖论。人们通常将北半球的大规模城市化视为“成功”城市的国际典范,而将南半球的城市化指责为不宜居的过度城市化和“城市狂热症”的非理性聚集。这种泾渭分明的简单划分也出现在许多针对当代城市中国的解读中,尤其在解读被贴上新区、新城、新镇等不同标签的新住区的特征时,往往分化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中国城市化的特殊性,关注中国的人口数据和中国城市化的“弊病”;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重新定义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形式(这个观点也许与众不同,但仍可以理解,毕竟只是已经固化的解释中的组成部分)。

以上两种观点都质疑了中国采纳的城市化模式,也都极端(和非常有效)地简化了中国的现实情况,并且引入(极端和非常有效的)“范例”,展示中国现在/将来的面貌,因为这种模式已经在其他国家得到印证。两者都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其“特殊性”,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大和变化快,新区里高楼林立,高速铁路网蜿蜒至中国内陆最偏远的省份。对中国城市化特殊性的强调也出现在诸多文章中,尽管这些文章的视点各不相同,但都对自相矛盾的术语和解读达成共识(诸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戴维·哈雷(David Harley)的著作,以及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当然,它们也制造和再生产出污名、偏见以及许多令人质疑的恐惧。因此,本次展览提供了多种定义,并将城市中国置入一个包罗万象但又万物混沌的框架中,唯一的目的带来摒弃已经固化的观点和确定性的变化。

当前,世界城市化重心正在从北半球转移至南半球,从西方转移至东方。我们原本以为模式和类别一成不变,现在被证明是无稽之谈,所以需要我们改变观点。这样,我们才能意识到,西方城市并非用来建构知识体系,进而通过关注城市差异来解释全球城市现实的唯一客体。如果说这种做法曾经行之有效,但现在和未来已经不再有效。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占据全球城市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虽然这三个国家的城市并不属于西方城市化的模式和类别,但却可以用于建立理论框架,质疑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以及全世界其它地方的城市现实。多琳·马西(Doreen Massy)在《保卫空间》(For Space, 2005)一书中曾经自问:如果我们打开单一叙事的想象力,赋予(字面上的)空间多重的轨迹,结果会是怎样?这句话准确表达了此次展览的意图:从特定场所的特性开始,赋予空间多重的轨迹,证明它们有能力表达更多信息,(也)包括与全球城市化的空间和问题相关的其它话题。

▼城市化下的中国 ©Samuele Pellecchia



 

一场展览就像一次旅行

中国的城市化像是一个无头无尾的谜,或是让人着迷,或是引发人们的固化解读。我们以中国城市化作为研究对象,如果采用特定分类,那么当代城市世界就变得难以理解;因为这些分类是以20世纪的城市主义(urbanism)作为前提和方法,基于城市中心和城市郊区的建构,定义了精确的 “城市秩序”。本次展览通过展示城市的模糊性和混乱性,描述了城市的复杂性,超越了受到西方城市理论的启发、却被用于中国城市的模式;这种通用但却“薄弱”的模式常由关键词而非具体概念构成,可以适用于任何地方(也因此不适用于任何地方),并且常被赋予强烈的交流和说服的内容,然而无法直接映射我们正在建设、我们生活其中和我们反复改造的空间的物理属性。

毋庸置疑,中国新城具有以下众所周知的特点:中央商务区,步行消费空间,封闭式社区,科技园区,等等。然而,除了将城市的复杂性还原到支撑空间所包含的物体集合之外,持续的演变远远超出了构成支撑空间的物体本身。要克服支撑空间的技术(或技术主义)还原论,需要不断改变观点和试点,以开放的姿态探索建设中的城市现实;就像通过观察新区的发展,我们改变了对著名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看法。我们习惯于把空间和建筑置于或多或少统一连贯的城市肌理之中,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新城往往是在大环境尚未确定之时,其空间和建筑设计已跃然纸上,就像与周围环境毫无关联的巨大城市地块。但从结果来看,这些建筑和空间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至关重要,因为新区城市材料的异质性,而不是因为建筑自身的辉煌,就像本次展览中创盟国际(Archi-Union)、葛雷高第国际(Gregotti International)、柯凯建筑事务所(Kokaistudios)和直向建筑(Vector Architects)的设计作品所展示的那样。它们不仅具有象征性,也是提高“客户”声望的工具,无论这些客户是私人机构、公共机构、还是城市。这些建筑也成为空间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依托这些基础设施,新型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进入全球市场。

碎片化与解构、基础设施建设与模糊城乡差别似乎成为了当代城市性的基本特征,也是多元路径所蕴含的多重地理尺度和诸多参与者、利益和关系的基本特征,需要我们沿袭这些路径来理解这些空间。“中国迈向城市化”是一次经历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旅程。旅途中,参观者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新城的异质,看到砖块、混凝土、人群以及他们的迁移,还可以窥视和想象构成城市的愿望、希望和挫折。这段旅程始于中国、环游世界,也是始于世界,最终回到通州、肇庆、郑东、兰州的四座新城。

▼创盟国际作品 – “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 ©是然建筑摄影



▼直向建筑作品 – 长江美术馆 © 陈颢 / 直向建筑



▼葛雷高第国际 – 熊安新城效果图
 

展览路线

本次展览有两条逻辑路线。第一条始于中国城市化的最典型的场所——展览大厅,终于全球城市化。第二条始于遥远无序、空空荡荡的空间图像,终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景象以及新区的“舞台化”形象。这两条路线及其相互交汇旨在表明我们在研究中探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次展览的主要发现。

▼舞台式的展览空间 ©Giorgio Perottino


第一条路线鼓励参观者“摒弃”中国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的概念,通过再现展览大厅的场景,展示开发商和公共管理部门如何“布局”城市和在市场上推销新区,或者地方政府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政府目标,包括增加GDP、面向农村人口开设有关城市生活的课程。采用展览大厅这样特定的中国元素可以使参观者确信,从第一展室就能看到中国城市的多样性;随着视频、图像、装置和说明逐渐揭开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面纱,观众的疑虑会进一步削弱。在参观者眼中,中国城市化越来越有辨识度,越来越本土化,甚至带来美学上的快感,最终发现,中国新城的生活和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一样,是琐碎和普通的日常生活,因而不再陌生。同时,这次行程是有标识的,从简单的“城市特性”到城市,再到未及城市、乡村不再的相互关系,乃至将中国城市化置于全世界的关系、流动和交流网络中的更大范畴。

▼展示开发商和公共管理部门如何在市场上推销新区 ©Giorgio Perottino



第二条逻辑路线在概念上与第一条截然相反。首先让参观者迷失方向:之前展示的迁移和空间不仅空洞,而且毫无生机;随后让这些空间逐渐鲜活起来:参观者越来越接近当地的人群及其日常生活,看到他们的脸庞和运动,并且意识到这也是我们的脸庞和运动。

▼城市化下人们的日常生活 ©Giorgio Perottino



“中国迈向城市化”使用了照片、视频、装置、图纸、模型、地图、图表等多种材料来陪伴参观者的城市中国之旅。要展示一项研究的成果,并且将理论发现和视觉图像有机结合,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如何阐释概念?城乡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物质空间转型与象征符号转换相互关联的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概念和过程并非抽象理论,而是每个人“通过体验”得到的知识,或多或少以及有意无意之间,每天都要面对的知识。一座城市起于何处?又终于何处?距离我家和工作单位有多远?我每天使用哪种交通方式在城市空间中穿梭?我的经济状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在城市中的“生活”?

▼模型©Giorgio Perottino




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甚至多到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我们利用答案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在视觉和说明之间建立起对话,使参观者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展室之后,构成多面、流动、线性和分层的行程。视频呈现给参观者的内容在表面上是线性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利用音乐的组合和迷离的蒙太奇方式,从语境中“推断”而来。模型的展示或者脱离了语境,例如第一展室中呈现的展览大厅的重建,或者专为本次展览而设计,以便为持续的变革特征提供更加具体的图像。照片则被编辑成组或者顺序排列,以展示有人或无人状态下的物体和空间;单独来看,它们各自都提供了具体的、准确的信息;综合来看,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不完整的拼图,参观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决定如何将之拼凑完整。

▼影像截图©Samuele Pellecchia


考虑到本次展览筹备所面临的特殊情况,“中国迈向城市化”被设计为“后新冠疫情”展览的试点项目。为了避免展室内的人群聚集,在必要情况下,参观者会被要求暂时进入虚拟空间,那里有丰富的视觉盛宴和额外的详细信息。展览图里包含有楼层标识,确保参观者即可畅通无阻,又能避免拥挤。鉴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这些预防措施也成为我们始于中国,探讨当代城市及其带来的恐惧或期望的叙事过程的重要组成。

▼展览中的标识 ©Giorgio Perottino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gooood景观设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