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牌”加持,省内老二坐二望一

赖镇桃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作者 | 赖镇桃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陈莹


外界看来第二城地位“岌岌可危”的芜湖,最近拿到了升级开挂的“剧本“。


先是,经济总量加速“起飞”,2021年实现11.6%的GDP增速,领跑长三角41城。


再是,被称之为国家第四大超级工程的“东数西算”日前正式启动,长三角入列国家八大算力枢纽节点,长三角内再规划设立芜湖和一体化示范区两大数据中心集群。


这座因名字出圈的皖江城市,靠实力猛刷了一波存在感。但经济体量还不到5000亿的芜湖,凭什么能得到“国字号”枢纽集群的落点?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对区域经济而言到底有多大加成?


芜湖长江三桥


多城明争暗夺的“心头好”多城明争暗夺的“心头好”

多城明争暗夺的“心头好”

“东数西算”工程早有政策铺垫。


2016年,中央政治局便提出要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之后在2020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网络要形成“数网”“数纽”等体系。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东数西算”工程的概念,且透露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布局国家枢纽节点。


这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无疑是一高规格的“政策礼包”,不少地方显然也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尽管“东数西算”工程连接的是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但一众中部省份也想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枢纽网络的重要一环。新兴产业稍逊于安徽、湖北等中部“邻居”的河南,在2月初发布的《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就表示“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新增国家级枢纽节点在我省布局”,以期快速补上新兴产业的短板。数据中心的运营对能源有大量需求,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户”,相对优势明显,故也在《山西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中鲜明亮出“争取国家枢纽节点本地布局”的雄心。


在长三角,竞争同样激烈。去年印发的《实施方案》将长三角定位国家枢纽节点后,区域内的数据中心集群将花落谁家,一时还存疑。


欲打造为盐城“创新之核”的盐南高新区,就在一份新闻通告中提及“未来将积极争取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方案”,而且其主张并非“无中生有”,盐南高新区在大数据产业上深有积淀,数字领域已拉来300多个项目,其中30多家世界500强、行业100强、国内10强企业都落户在这一省级开发区,在争取数据中心集群上,芜湖可谓遇到了“劲敌”。


盐城聚龙湖风光


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到底有何“魔力”,可引得几大省市轮番竞逐?若说IDC圈预测的4000亿元~5000亿元投资规模还有点宽泛,那就看数据中心集群对地方经济的直接拉动。最显著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必然需要园区建设、设备购置,前者涵盖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后者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等IT设备和温控、供配电等非IT设备。前期的建设就是一个个“大单”,载体搭建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吸引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软件信息企业的集聚,一个完整的数字服务产业集群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


贵阳明显深谙此道。这座外界印象中有些偏远的西部小城,是2010-2020这十年间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GDP从2010年的1121.82亿元激增至2020年的4311.65亿元,接近翻三倍的增速比“逆袭王者”合肥还要猛。



除开经济总量基数低、大量地产投资拉动这些因素,数字经济对贵阳高速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苹果、高通、华为等科技巨头已纷纷在贵阳和附近的贵安新区建立大数据中心,贵阳一跃成为全球大数据基础服务基地和最大的数据交易中心。“十三五”期间,贵阳的数字经济增长值达160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2%。


有贵阳这样的“珠玉在前”,无怪乎多地争抢“国字号”数据中心集群的布局。那么,芜湖凭什么跑赢长三角的“决赛圈”? 


省域副中心的“进击”

要论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芜湖在长三角其实并不占优。


2021年4月初的《芜湖日报》报道,当时全市共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89家,2020年实现营收94.4亿元,对比之下,剑指“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已突破万亿。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显示,芜湖在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排位中仅处于中游。



产业基础还不够突出,但芜湖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能源充足、用地成本可控、自然灾害少、靠近水源或气温低以方便设备降温,是大型数据中心选址通常要考虑的区位要素。


结合来看,芜湖的加分项不少。一在于地理区位,数据中心需要大面积土地用作机房摆放服务器、冷却设备等,布局一二线城市虽能快速响应、满足低延时要求,但相应用地成本也会激增,因此大型数据中心有往中心城市外围转移的趋势。而全国对数字经济需求度最高的五座城市中,长三角独占三席,芜湖正好到上海、杭州、南京这几大城市的距离都适中,降低用地成本的同时也较为接近算力市场,能够降低网络长距离传输造成的时延。同时,长江穿城而过,右岸青弋江、左岸裕溪河汇入长江,河网密布,为设备冷却提供大量水源。



二在于能源充足。数据中心是能耗大户,浪潮信息曾做过统计,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能耗突破2千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7%,而且随着数据中心投产规模的扩大,这一占比还将持续上升。安徽拥有淮南、淮北、铜陵等多座资源型城市,是长三角唯一一个净供电量为正数的省份,芜湖毗邻华东电网负荷中心,戈江区设有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在能源供应上可谓超级“充电宝”。



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在区域经济中的意义——安徽“腰部城市”的崛起亟需一个撬动点。“强省会”的效应是显著的,建国初合肥被确立为省会时,GDP还不及芜湖等省内城市,但过去十年间经济总量从不足3000亿元一路飙升至过万亿元,同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也一步步拉大,甚至出现“断层”,安徽“老大”和“老二”的GDP相差约7000亿元,全省近半数城市的经济体量都还在千亿线级别。


而且仅靠省会的带动,普通地级市人口外流的趋势依旧未得到扭转。如果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值是否大于1来判断城市人口为净流出还是净流入,根据七普统计数据,安徽全省只有合肥为人口净流入城市,其他各市都是人口净流出地,而且六安、亳州、阜阳、铜陵、淮南和曾经的省会安庆六市,都是净流出超过20%的城市。


可见,安徽还需要一个副中心,与主中心城市协同、放大辐射带动力。安徽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但芜湖能否稳坐“第二城”的交椅还有争论,居南京之侧的滁州,积极承接产业转移,2019年内连续挤掉马鞍山和安庆,2020年与芜湖的GDP差距缩小至700亿左右。


更深的隐忧,还在于芜湖产业转型的踟躇。奇瑞、三只松鼠、溜溜梅、海螺水泥……芜湖不乏拿得出手的知名企业,但亦折射出仍偏传统的产业结构。具体看2021年的经济数据,芜湖确立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为38.1%,而汽车和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比则达到67.1%。新兴产业仍在成长期、缺乏明星企业大项目,依然是芜湖的困扰。


图源:芜湖市人民政府发布


芜湖没有合肥幸运,连续几次抓住产业跃迁的机遇,但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落地,或许是一个新的“窗口期”。


为什么是示范区

再来看长三角枢纽节点的另一个数据中心集群,落点在江浙沪交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其起步区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对比京津冀、粤港澳枢纽的落点,长三角的布局思路别具一格。同为东部枢纽,京津冀将数据中心集群放在了冬奥城市张家口,粤港澳选择了经济处于省内末游的韶关,两大城市群的落点都是四五线城市,唯独长三角布局在了城市能级和战略地位都更高的一体化示范区。



三省一市交界,更靠近一线城市,方便处理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对网络较高的业务,这样的解释固然合理。


但显然,一体化示范区承载着更重要的使命意义。有关启动“东数西算”工程的多份文件,都提出将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节能减碳显然是下一阶段数据中心集群发展的一大导向。上文也有提及,数据中心能耗之大,仅2020年一年的耗电量就相当于燃烧了6000万吨煤,排放了1.6亿吨二氧化碳,因而国家的指导文件里也对数据中心集群的能耗使用效率、经济产出效益等多项指标作出硬性规定。绿色,正是一体化示范区的底色,在今年初的示范区理事会全体会议上,还提出将“碳中和”“碳达峰”新增进入制度创新的重点领域。


其次,是在数据流通共享的示范效应。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跨省共享,既是政务服务一体化的基座,也是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和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已经签订了《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协议》,未来数据中心的集约化布局、数据流通融合的机制化,都有待示范区逐一破题。


不过,应该意识到的是,共享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打破一些行业“惯性”——如国内企业对私有云的偏好,各地政府希望本地数据本地存储的倾向等等。如此,集群中心的建立还是个开端。


 赖镇桃

  在都市冒险中寻找新空间  

微信号 : zita_123123

加微信请注明来意


作者 | 赖镇桃

编辑 | 陈   莹

排版 | Danielle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E N D

『南风窗·江南智造总局』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0510-8810272 /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dinglq_nfc_wuxi@163.com


推荐阅读

区域观察

政策观察

产业观察

时事观察

会议观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由被誉为“中国政经第一刊”的《南风窗》与长三角区域新锐无锡经济开发区联合共建。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一体化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企业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