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8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  易科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参与主体逐渐扩大,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深化。但整体而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信息不对称、绿色识别能力差、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融资难、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难等障碍,数字技术则为克服这些障碍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1.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在绿色金融业务活动方面,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尚不统一,导致绿色项目识别成本上升,造成绿色资产登记、绿色产品交易等经济活动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困难。在环境监测方面,仍缺乏统一的环境效益计算标准以及环境效益测算标准,各部门发布的环境相关数据,其定义和格式存在差异,所采用的公式和方法学所得出的结果不一,环境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统一性很难得到保障。目前我国的环境数据在准确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能较好地支持绿色金融领域的环境风险分析。环境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环境风险分析的准确性。


2.存在数据孤岛,数据共享困难。首先,在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之间,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关于企业的有效环境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到商业银行,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的信贷审批工作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商业银行之间以及政企之间缺少企业环保信息共享手段,不仅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意见交换,还使得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公布环境污染企业以及污染企业贷款等相关信息。由于政企之间以及金融商业银行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当某一企业出现重大的污染问题时,市场、公众等主体不能对污染企业的贷款进行监督。


3.数字技术应用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有待深入,绿色金融数字化不仅要求对污染排放、环境质量、绿色金融资产登记等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分析、应用的大数据建设和使用能力,还需要绿色金融与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金融科技人才。但是,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相关人员,数字化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不够深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在绿色金融的应用还需要探索。


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探索实践

推动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搭建绿色金融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多方采集绿色金融、绿色企业、环境监测、绿色效益等相关数据,科学评价绿色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用等级,完成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的融资对接,实现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预警。


1.建立绿色金融信息统计系统,打造绿色金融数据仓库。依托人民银行已有数据基础,辅以绿色企业、金融机构、环境管理部门等相关数据,基于数据仓库和云计算技术形成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与信息披露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打通绿色金融供应链条,消除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在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促进绿色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助推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并研判风险,激发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和提升监管质效,确保绿色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落地效果。


2.搭建绿色信用评价系统,形成绿色信用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建立覆盖绿色企业和金融机构“主体信用”的信用评价系统,搭建绿色信用桥梁,形成绿色信用体系,有效制衡企业污染行为助推绿色经济。对企业进行绿色信用评价,银行在审查绿色金融项目融资条件时,可充分利用企业绿色信用信息,倒逼绿色产业严格履行环境保护职责,避免绿色资金的错配现象。政府部门可以对信用评级不符合绿色效益要求的企业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强化绿色标准的执行力度,维护产业生态良性循环。另外,针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用评估,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并助推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有效推动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3.创设绿色项目融资对接系统,便利绿色资产交易。通过建立去中心化的融资对接系统,将绿色项目资产数字化,实现项目的快速融资对接,打通绿色项目方和资金供给方的通道,促进绿色产品的公平竞争,提高融资对接效率,精准对接拥有绿色资产和绿色项目的企业融资需求。目前金融机构对绿色资金供给缺乏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绿色金融创新意愿不足,统一的绿色项目对接系统,来激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层次,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产业共赢目标。


4.搭建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实现对两类风险的评估和预警,一是对气候与环境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由于气候与环境风险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的独特特征,系统利用收集的各方数据,结合具有前瞻性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对气候与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二是对贷后风险的评估监测。银行为企业提供绿色贷款,更多的风险来自于放款后企业自身瞬息万变的经营情况,因此贷后的持续跟踪和企业风险评估,是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关键,通过构建企业风险知识图谱,实现贷后企业风险状况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

图 1  绿色金融数字化应用框架


政策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一是不断强化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完善应用于绿色金融数字化中的各项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标准,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等顶层设计,全面推广绿色金融数字化应用试点,对于应用新技术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建立创新支持、资金奖励支持等配套激励机制。二是要鼓励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机构与国际接轨,积极引入国际上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标准体系,如金融机构能源效率声明、赤道原则、责任投资原则等,通过一系列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的引入,尽快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图 2  绿色金融数字化应用涵盖内容


2.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数据交换共享渠道。整体而言,我国绿色金融数字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信息披露和数据共享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要实现绿色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平衡好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应将项目的环境信息,如碳排放、资源的耗用以及项目的绿色评级、产业特点和风险等信息和数据进行充分披露和共享,降低金融机构等投融资者的绿色项目搜索成本,畅通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信息披露与数据共享渠道,从而有效地将绿色资金有效地配置到绿色项目。


3.创新技术应用,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数字化是未来的趋势,已经成为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热点,需要不断创新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到广泛的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在我国绿色金融本身也未成熟的条件下,二者的结合尚需深刻的理论研究与广泛的实践检验。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又要让数字技术充分成长的机会以驱动绿色金融发展。


4.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绿色金融数字化人才。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特别是银行而言,低碳金融业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较传统业务对综合型人才依赖性更大的新兴业务,而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相关领域人才的储备积累还远远不足。因此,金融机构和企业一方面要对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内部培养复合型的低碳金融从业人员,另一方面需要从外资机构引入相关的高端低碳金融专业人才,以便可以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同时,还可以和高校、新能源以及低碳领域相关机构进行合作,进行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


(栏目编辑:马俊)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中小银行推动低碳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实施路径与发展机遇

● 观点 | 徐州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思考

● 观点 | 地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探讨

● 观点 | 浅析金融业数据安全风险问题与应对策略

● 观点 | 银行软件测试在用户时代的进化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