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顶财说 | 黄世忠:反舞弊 真英雄——Briloff效应及其启示

厦国会研究生处 云顶财说 2022-08-05

财务舞弊研究专题

4月15日,中国财务舞弊研究中心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正式成立。中心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权威的财务舞弊研究智库。中心的预期研究成果包括:构建财务舞弊识别模型与防范框架;发布财务舞弊指数。

为此,云顶财说专门设立“财务舞弊研究专题”,将在第一时间发布中心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舞研专题”的第一篇文章为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教授撰写的《反舞弊 真英雄——Briloff效应及其启示》。本文将由《财务与会计》全文发表。

长期以来,黄世忠教授一直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教学科研,其中报表分析与财务舞弊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因素和变量,黄世忠教授的研究团队从制度层面和诚信机制等角度,在广泛收集一手资料(如舞弊公司的财务报告、董事会的舞弊调查报告、证监监管部门的起诉和监管报告、法院的舞弊案件审理判据书等)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课题“证券市场舞弊审计技术方法及规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证券市场监管与会计舞弊甄别及防范研究”;先后在《会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安然事件的反思”(葛家澍、黄世忠,2002)、“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黄世忠,2002)等20多篇论文;在中国财经出版社等出版了安然丑闻及其审计失败的深度剖析》(黄世忠,2002)等三部专著。


 

反舞弊 真英雄——Briloff效应及其启示



文丨黄世忠



亚伯拉罕.布瑞洛夫(Abraham J. Briloff)


2013年12月,充满传奇经历、被誉为“时代会计英雄”的亚伯拉罕.布瑞洛夫(Abraham J. Briloff)教授安然离世,享年96岁。对此,美国会计界的名人大腕纷纷发表纪念文章,缅怀Briloff教授对会计界和资本市场做出的杰出贡献,巴伦杂志(Barron’s)、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对Briloff教授的去世作了长篇报道,称颂他为捍卫会计职业道德的巨人、维护资本市场诚信的斗士。2014年,Briloff教授入选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入选理由是:“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是会计职业界的良心,对会计职业界提出挑战并迫使其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他一直致力于维护会计职业界的利益,支持者对他倍加尊敬,饱受其批评的反对者对他也敬重有加”。在其去世的前一年,Briloff教授被《会计学杂志》评为“影响会计的125个人士”之一,足见其在会计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Briloff教授1917年在纽约曼哈顿出生,其父母为从事屠夫和裁缝的俄罗斯移民。1937年Briloff教授从纽约城市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讲授簿记和速记,1944年受其导师Emanuel Saxe教授的举荐,到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Baruch)学院任教,直至1987年退休。1951年创办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白天执业,晚上授课。1966年,Briloff教授从纽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不幸罹患青光眼,双目近乎失明,在随后的40多年里,主要通过聆听助理人员(其女儿和研究生)为其朗读财务报告的方式进行研究,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远见卓识,犹如失聪后的贝多芬还不断谱写美妙的旋律。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对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存在的缺陷(如权益集合法)、注册会计师界独立性缺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虚化等现象提出尖锐抨击,提出很多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2001年权益集合法的废弃、2002年安然事件的爆发和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通过,均证明了Briloff教授的先见之明。当然,Briloff教授之所以成为会计名人并被誉为会计英雄,不完全在于他的学术影响,而在于他数十年来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上市公司滥用会计准则和财务舞弊的行为。从1968年起直至去世前一年,Briloff教授坚持不懈,为巴伦杂志专栏撰文,揭露了数十家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捍卫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也因此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和注册会计师的“公敌”,导致官司缠身。

Briloff教授结缘巴伦杂志,纯属偶然。1967年7月,Briloff教授在《会计评论》发表了“肮脏的权益集合法”,对上市公司利用权益结合法粉饰经营业绩加以抨击。1968年3月,《会计评论》刊载了亨德里克森教授的文章,驳斥了Briloff教授的观点。为此,Briloff教授撰写了反驳文章,但《会计评论》却拒绝刊载。不久,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举行关于企业合并和权益集合法的听证会,巴伦杂志向Briloff教授约稿,并于1968年7月刊登了他那篇被拒绝的文章,名曰“肮脏的权益集合法:如何不劳而获取得商业成功”,在金融界和会计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自此,Briloff教授与巴伦杂志结下不解之缘。在此后的40多年里,Briloff教授充分利用巴伦杂志这个强大的舆论平台,与美国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的滥用和财务舞弊等不诚信行为缠斗了数十载,为抑制财务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不朽的贡献。

美国学者发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凡是财务报告被Briloff教授在巴伦杂志上质疑存在缺陷或虚假成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都难逃下跌厄运,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布瑞洛夫效应”(BriloffEffect)。Foster(1987)的研究表明,财务报告被Briloff教授质疑的样本公司,在他的文章发表后的三天内,经市场风险调整后的平均回报率为-8.9%。Desai和Jain(2003)在Foster研究的基础上,将Briloff教授的文章对被质疑公司股价的影响期延伸至3年,并涵盖了被Briloff教授质疑过的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在Briloff教授的文章发表日,财务报告被质疑的上市公司,其非正常回报率为-9.95%,与Foster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在Briloff教授的文章发表后的一年、二年和三年里,财务报告被质疑的上市公司,其非正常回报率分别为-15.51%、-22.88%和-26.04%,表明财务报告被Briloff教授质疑的上市公司,其股价的下跌不是暂时的,在三年里都没有反转。

笔者认为,Briloff效应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启示1. Briloff效应表明,有效市场假说(EMH)不见得总是成立。

如果EMH成立,Briloff效应就不应当存在,因为Briloff教授所发表的文章,使用的都是公开信息,而不是内幕信息,也不存在举报者的爆料。可见,被Briloff教授质疑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并没有充分反映所有可获取的公开信息。被Briloff教授质疑过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长达三年的期间内持续下降,说明在被质疑前这些公司的股票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定价,从另一侧面证明资本市场不总是有效。

启示2. Briloff效应表明,深入细致的报表分析在发现财务舞弊中至关重要。

Briloff教授通过聆听其研究生和女儿为其朗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方式,来发现被质疑公司滥用会计原则和利用其他手段夸大经营业绩等财务舞弊行为。相关的分析表明,被Briloff教授质疑的上市公司,根据其财务报表计算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相比,并没有显示出有规律的异常之处。Briloff教授并不特别重视行业、战略、产品和技术等因素的分析,他之所以能够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深入分析上市公司选择存在争议的会计政策(如权益集合法等)是否为了抬高业绩;二是他具有十分丰富的实务经验,能够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他戏称这是他的第六感;三是对财务报表附注细节的高度关注,一个被广为引用的例子是,当他质疑通用汽车(GM)的财务报告时,他甚至记得第几页的报表附注存在异常和不合理之处。

启示3. Briloff效应表明,超然独立、客观公正是发现财务舞弊的不二法则。

Briloff所质疑的上市公司,并非小市值的公司,而是包括诸如通用汽车这样的大市值公司。众所周知,对于大市值的上市公司,通常会有很多证券分析师进行长期的跟踪分析。为何Briloff能够发现被质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而为数众多的证券分析师却没有发现?除了实务经验和对细节的关注不如Briloff教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证券分析师的地位不够超然独立,他们通常不敢得罪与其所在投行具有业务关系的上市公司,因而分析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显然比不上Briloff教授。这也是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而不是不能发现)被Briloff教授质疑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存在问题甚至是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

启示4. Briloff效应表明,财务清白、资料选择是应对财务舞弊揭露风险的最好保护。

揭露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必然触及众多势力强大的既得利益者,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风险。Briloff教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出质疑和抨击,在受到投资大众普遍叫好的同时,也收到不少传票。过去几十年,上市公司对Briloff教授提出了很多法律诉讼,但无一例外的是,Briloff教授都胜诉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财务清白和资料选择。在财务清白上,Briloff教授既不做多也不做空被质疑上市公司的股票,他通常只买入这些上市公司的少量股票,便于获得这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他从巴伦杂志获得的微薄稿酬,甚至不足以支付助理人员为他朗读财务报表的费用。在资料选择上,Briloff教授从不使用内幕信息,只使用已经公开的资料。

启示5. Briloff效应表明,不忘初心、不做假账是上市公司避免财务舞弊丑闻的明智选择。

很多上市公司卷入财务舞弊丑闻,既有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侥幸心理的因素。1494年达芬奇(Da Vinci)的数学老师卢卡.帕乔利(Luca Pacilio)发明了被哥德(Goethe)称为“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之一”的复式簿记,据此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着非常严密的勾稽关系。在利润表上弄虚作假,就必定会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上留下痕迹,露出破绽。按照复式簿记原理,做假账而不被发现的概率很低,特别是财务报告公开披露之后,就处于公众监督之下。在这大千世界里,有些人没有其他爱好,偏偏就只喜欢阅读(当然还有聆听)和分析财务报告,上市公司不知道会遇上多少爱挑剔、擅分析的Briloff们。比较明智的选择是不忘初心,牢记朱镕基前总理“不做假账”的忠告。唯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地避免财务舞弊丑闻。当然,Briloff效应还表明,财政部和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应当倡导和呵护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财务舞弊识别和防范的研究,形成“鲶鱼效应”,提高震慑力,既要让不做假账成为自觉,又要让不敢做假账形成氛围。





阅读推荐:


会计的未来

※ 三分钟读懂百年世界经济风云录

※ 备考厦国会MPAcc全攻略|文末双彩蛋







-END-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研究生处微信公众号

热点解读、政策剖析

工作分享、生活感悟

有趣 · 有料 · 有味道

会计审计|财政税收|经济管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