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他者的镜像》:以在华外籍留学生为镜像,从“他者”认识中国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他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境况,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文化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并成为全球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从而为人类贡献自己的文化智慧,这显然是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核心在于,如何在全球化发展中寻找自身的文化基点。


此外,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传播途径,在虚拟空间建立的人际传播的关系网络,使得跨时空的人际传播变为现实,极大地强化和拓展了人际交往。



由此,立足于传播学视角,探究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立足传播模式、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视角展开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和总结,是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需。


来华外籍留学生作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借助互联网各类平台,通过描述自身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进而间接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主力军。

 

《他者的镜像:外籍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一书重点讨论在华外籍留学生对中国重要文化意象的认识及其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旨在探讨当今最有力的中国形象塑造机制与媒介网络是如何作用于“中国形象”的输出的,从而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他者的镜像

姚君喜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研究背景基于“他者”理论,具体内涵主要是指,基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在建构自身文化身份时,以其他文化作为参照和对比的背景,建构了“他们的我们”。


同时,“我们”在建构其他文化表征时,以自身文化作为框架和逻辑,建构了“我们的他们”。这其中,文化差异性是逻辑起点,建构/被建构的关系是其基本结构。在具体的建构表征中,知识和想象构成了基本的维度。


 

基于“他者”的理论,姚君喜教授通过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象征如孔夫子、长城、大熊猫、书画艺术、汉语方块字……分析在华外籍学生对富于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的认知与态度,探讨中国形象输出的效果。


通过历史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手段,在获得相关的数据基础上,姚君喜教授针对来华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汉语学习、人机交往等行为,以及对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感受和认同等内容进行描述、分析和阐释,从而在理论上探究语言、传播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试图归纳和总结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基本理论模式,同时在实践中提出有效的现实传播路径、传播方法和传播策略。


 

 



作者简介


姚君喜,男,1968年生,甘肃通渭人,复旦大学美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视觉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孔子学院”顾问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异域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课程主持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旅部等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西方传播思想史》《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社会转型传播学》《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审美与艺术研究》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传播思想史与传播理论、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批评、视觉文化与实验美学等。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谁是他者

一、文明交流与冲突

二、他者理论

三、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传播

一、文化不是“软实力”

二、全球化与全球传播

三、世界之中国

四、中国文化的传播模式与路径

五、外籍留学生与中国文化传播


第三章 何为中国

一、中国形象

二、文化印象

三、多维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人的形象

一、中国人形象的建构

二、中国人形象的测量及调查

三、中国人形象的总体特征与评价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底色

一、世界的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的测量与调查

三、中国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中国文化符号

一、作为表征的文化符号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测量与调查

三、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符号的态度评价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世界的孔夫子

一、西方历史中的孔子形象

二、孔子形象的测量及调查

三、多元的孔子形象及其文化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中国艺术的风格

一、中国艺术的传播

二、中国艺术文化研究的界定和调查

三、中国艺术文化传播的特征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九章 中国书法的特征

一、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传播

二、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研究变量和调查

三、中国书法艺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描述

四、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模型与检验


第十章 中国制造的品质

一、媒介与中国制造

二、中国制造研究的变量及调查

三、媒介使用与中国制造的特征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文化接受

一、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

二、互联网与中国文化认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三、互联网与中国文化认同的特征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汉语学习的动机与效果

一、汉语文化传播与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二、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效果的研究实施

三、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渠道与效果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十三章 汉语学习与中国文化认同

一、汉语学习、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

二、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的研究方法

三、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的特征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结 语 守望文化,传播中国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文试读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们是谁?他们又是谁?我们如何观察他们?他们又如何看待我们?他们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他们又如何建构了我们?无疑,“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呈现和建构,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起点。

 

无疑,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和自我认同,总是在与特定的他者建构的“镜像”关系中形成的。进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文化间传播中的文化认同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输入?媒介如何形塑出不同类型的文化?人际交往、语言沟通、媒介使用等各种传播途径和行为,如何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各类不同的媒介,我们是否能看到真实的他们,他们是否能呈现真实的我们?我们眼中的他们,他们眼中的我们,是否都是“镜像化”的表征,而并非真实的对象?要言之,作为文化认同主体,我们如何建构他者的文化?在这种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哪些影响因素?其构成机制又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无时不刻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并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融合和认同,显然是全球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文化价值的冲突、对立和融合,更是当代人类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不断从相互隔绝、对立到融合、认同到合作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文化融合、认同的显著表征。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哪个国家或个体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每个国家、每位个体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处于世界中的任何独立的个体,其实都是全球化实践中的参与者甚至推动者。伴随全球化浪潮的荡涤,每个人无论生在何方、身处何地,无疑都离不开作为全球公民身份的存在。就文化意义而言,全球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上全球公民的印记。







往期回顾

新书推荐|一本书厘清拜占庭1300余年的文学历程!

“世界历史上非常无耻的伪造品”的辨伪之路

如何学习中国学术史?|葛兆光教授给硕士生的七堂学术史课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那些作家们为什么都爱鲁迅?

新年的第一份经典书单,不妨读一读汉译名著!

新的一年,准备好当一只“小书虫”了吗?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2022书榜盘点,快来看有哪些好书!

新书来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12月新书盘点

新书推荐|《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光启学术|国际知名叙事学和文体学家申丹教授丰富多彩的学术选集


如有转载需求,可关注公众号后点击 “联系我们” 进行申请扫码即可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账号

公众号

微博

书友会

哔哩哔哩

抖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推荐|《他者的镜像》:以在华外籍留学生为镜像,从“他者”认识中国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