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其他

通知 | 关于公布首批“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关于公布首批“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等相关要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制了《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国家职业标准(即将发布),并据此启动了“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引导和推动《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国家职业标准应用试点。经过前期自主申报和综合评审,确定了首批55家“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建设单位,现将结果予以公布。附件:首批“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名单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1月30日 下午 7:13
其他

​关注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11月23日,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据要素治理与市场化论坛”于杭州成功召开,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发布并解读了团体标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技术要求》(T/CECC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关注 | 2023年工业信息安全大会——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主题论坛成功举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11月3日上午,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年工业信息安全大会—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专题论坛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工业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分享数据安全治理方案及实践,以“筑牢数据安全屏障,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题,为政产学研用各方搭建交流平台,共谋数据安全管理新思路,共商技术新变革,共话产业新未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数据安全处副处长张洪出席本次主题论坛并致辞。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近百余人参会。李丽在致辞中表示,在当前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速,数据安全风险不断渗透至工业研发、生产、运行、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各领域,工业领域数据安全风险挑战持续加剧,对数据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工业领域信息安全研究与推进机构,将进一步扎实支撑推进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构建完善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新格局。张洪在致辞中提到,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大规模应用,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伴随而来的数据安全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密切关系到行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防护工作刻不容缓。下一步将深入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落地实施,在政策标准、工作机制、监管队伍、技术手段、产业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提高行业数据保护水平。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精准施策。二是坚持场景牵引,贴合业务特点科学防护。三是坚持供需协同,深挖产业需求加大供给,为推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迈向新台阶、开创新格局,护航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资深学者、行业权威专家、企业代表紧扣新型工业化伴生的数据安全风险与应对分析、工业数据跨境流动等热点话题分享最佳实践。中心数据安全所副所长王墨作“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关键问题及重点工作”主题演讲,深入分析了工业数据面临的安全风险,以及我国工业数据安全工作进展情况;北京大学陈钟教授就“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与元宇宙行动计划”为主题介绍了区块链发展现状、区块链治理创新、数据要素的流通以及工业元宇宙展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赵搏文以“区块链赋能工业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为主题介绍了区块链赋能工业物联网中的安全与隐私及相关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李博作“数据出境监管法规解读与技术探讨”相关报告,分享数据出境相关挑战问题以及应对政策。此外,北京威努特、天融信科技集团、奇安信、睿航至臻等企业代表,围绕工业数据防勒索技术探索与实践、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探索与实践、数智时代工业企业数据安全实践与思考、工业数据安全评测与防护技术及案例分享等发表系列演讲。后续,中心将聚焦主责主业,继续牵头支撑做好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工作,积极推动数据安全产业发展,携手产学研用各方,共同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事业积极贡献力量!投稿部门:数据安全所关注我们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通知 | 区块链技术与数据安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2023-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报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申报书投稿部门:软件所关注我们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发布|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布《AI大模型发展白皮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9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与安全应用论坛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AI大模型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梳理了AI大模型的内涵,介绍了AI大模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系统分析了AI大模型发展的总体态势、关键要素发展现状,详细探究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各界展现AI大模型发展全貌,为驱动AI大模型发展提供新思路。白皮书首先对AI大模型进行了内涵界定,并指出AI大模型成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助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新引擎。白皮书认为,随着ChatGPT应用的现象级火爆,AI大模型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正在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大模型基座化或将重塑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在技术方面,大模型在交互、理解、生成等方面性能实现大幅提升。在产业发展方面,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初创企业及科研院所纷纷围绕自身业务研发基础大模型,并积极布局相关领域行业大模型,在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正向作用。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一是各国密集出台大模型相关政策;二是数据、算力、算法更新迭代步伐加快,共同驱动AI大模型性能提升;三是AI大模型走出“闭源”和“开源”两种发展路径,各类企业和机构纷纷入局;四是AI大模型人才竞争白热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争相引进相关专家;五是围绕AI大模型的生态建设初步形成,标准制定、评估评测、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能力加速构建;六是AI模型引发新一轮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投资方包含微软、谷歌、英伟达、腾讯、美团等国内外科技巨头和行业龙头。从关键要素发展现状来看,在基础支撑方面,一是AI大模型训练数据需求激增,高质量数据集成为AI大模型进化的关键支撑;二是AI大模型对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高性能算力是AI大模型发展加速器;三是Transformer奠定了AI大模型进化基础,拉开了AI大模型时代序幕;四是AI大模型工具链相继涌现,降低AI大模型训练和调优门槛。在模型应用方面,一是科技巨头凭借数据、算力优势,着力构建AI大模型底座;二是人工智能企业和传统企业凭借行业数据优势,积极锤炼行业大模型;三是场景大模型成为企业应用创新突破口,激发了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同时也应注意到,AI大模型快速传递并极速放大安全风险,面对AI大模型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人工智能监管新规则的研究和探索迫在眉睫。多个国家或地区积极研究治理方案,在数据安全、偏见歧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起步。从发展趋势来看,AI大模型将成为具有泛化能力的模型底座、不同领域的共性平台技术,重塑人工智能产业链格局,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探索。高质量的数据、算法、算力将引领新一轮发展热潮,人工智能的竞争重点将从技术创新拓展至生态构建。针对AI大模型治理的需求愈加紧迫,各国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将快速升级迭代,覆盖全生命周期、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白皮书建议,一是持续推进大模型关键核心基础技术协同创新攻关;二是全面夯实算法、算力、数据等高质量发展根基;三是深入推进面向AI大模型的“大场景”创新与开放;四是统筹推进AI大模型安全可信发展。投稿部门:人工智能所文章作者:梁冬晗关注我们
2023年9月6日
其他

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布《2023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8月24日,在大同举行的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第二届云冈数字新基建发展论坛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本白皮书是继去年发布《2022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建立常态化研究机制,持续动态跟踪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进程,并联合17家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企业、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共同撰写而成。白皮书梳理了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的概念内涵,介绍了大模型不断突破下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背景和具备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了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和典型服务场景,详细探究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举措建议,旨在为各界展现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全貌,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是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支撑,为人工智能提供重要的数据“燃料”。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特别是近年来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的突破,高质量数据需求保持了迅猛增长态势。发展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能够助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广泛促进就业,带动地方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生态效应及经济社会效益。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已进入技术创新密集活跃、产品应用深度拓展的发展机遇期。白皮书认为,生成式大模型等颠覆技术的发展和衍生应用背景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并逐步进入到注重技术能力的专业化发展阶段。产业链日趋完善,呈现百家争鸣的竞争态势,中小型数据商同质竞争激烈,品牌数据服务商技术、人才优势明显。同时,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服务需求激增,产品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对话式数据集成为当下需求热点,定制化服务占据市场需求主流。企业间竞争正由价格渠道竞争,向包括技术、管理、资金在内的综合能力竞争转变,行业门槛提高。互联网科技巨头和专业品牌数据服务商占据市场竞争优势,中小型数据服务商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市场出清加速。从场景布局来看,自动驾驶是当前最重要数据服务场景。从区域布局来看,产业基地集中于山西、山东等人口大省,产业研发中心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聚集,呈现分化集中的特点。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的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产业政策逐步完善,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标准建设布局明显加快,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在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下,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数据集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国内优质数据集仍然较为稀缺,专业化、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亟待加强。二是合成数据将在大模型带动下成为产业发展新赛道。受多样化不足和长尾化效应影响,大模型训练数据面临耗尽的问题。算法生成的合成数据有望弥补不足,成为数据服务新赛道。三是大模型将助力智能化服务模式快速落地,有力提升数据服务效率。四是数据服务人才将加速向高端化发展,复合化、专业化人才将成为行业主力。五是数据合规、隐私保护、价值观对齐等安全问题将进一步成为产业关注重点。白皮书提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在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培养不足、标准体系亟待健全、数据安全风险凸显等挑战,需要从技术、产品、标准、人才、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快构建高质量数据集。二是研发数据服务质量评测标准。三是加强技术研发,发挥集约化、自动化数据服务工具优势。四是提升专业人才供给,带动劳动密集型业态转型升级。五是加大行业安全监管,优化数据服务安全环境。六是完善公共基础服务,健全产业支撑体系,营造互利共生、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白皮书全文获取方式:联系人:宋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中心发布《数字产业集群:新引擎 新路径 新图景》研究报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7月25日,“202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行·深圳站”活动在深圳市龙华区开幕。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在活动首日的主论坛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发布了中心智库成果《数字产业集群:新引擎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通知 | 关于征集《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2~2023)》参编单位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参编单位申报表投稿部门:人工智能所文章作者:黄云霞关注我们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聚焦 | 首届海南数据安全生态大会在澄迈成功召开!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6月28日,首届海南数据安全生态大会在海南省澄迈县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促进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发布|中心发布《2022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3月28日-29日,第三届两化融合暨数字化转型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发布《2022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我中心连续第四年发布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评估结果。《报告》基于“数字经济测度工具箱”,利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以及官方数据,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27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开展测评,并针对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特点,为长三角数字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长三角一市三省以数字经济带动整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经过多年发展,以上海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经济强市作为副中心的“一主多副”结构逐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沪杭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底座;数字产业化方面,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数字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牵引;产业数字化方面,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数字技术先发优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公共服务方面,数字经济深度融入长三角百姓生活,城市群全员落地“城市大脑”;数字经济生态环境方面,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环境良好,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不断汇入。《报告》建议,长三角城市可以从建设泛在互联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产业化扶持力度、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优化提升数字营商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能。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王梦梓关注我们
其他

通知|关于组织开展第七批次工业互联网信创技术与产品测评活动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各相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促进工业互联网信创技术与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工业领域国产软硬件生态体系建设与完善,加快信创技术和产品在企业推广应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品测试实验室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工业互联网信创技术与产品测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时间全年持续滚动征集,每半年集中评审并发布测评成果。二、征集范围及要求本次征集活动主要面向工业互联网信创技术与产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产品:(一)云化工业软件/工业APP类产品。研发设计类(CAD、CAE、CAM、CAPP、EDA、PLM等)、经营管理类(ERP、SCM、CRM等)、运行维护类产品(MRO等)、生产控制类(MRP、APS、ALS、MES、SCADA、DCS等)。(二)工业PaaS平台类产品。工业互联网平台、通用PaaS平台、工业应用开发平台、工业数字孪生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间件等。(三)工业DaaS平台类产品。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数据管理平台等。(四)边缘计算平台/设备类产品。工业物联网平台、数据采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工业边缘计算节点、工业网关等。本次征集的产品需达到即将面市或已上市阶段,不接收仍处于内测阶段的产品。三、测评说明本次测评根据不同产品类型及不同信创适配需求设计测试用例,并借助自主研发的测试平台及专业测试工具,采用人工测试、自动测试、半自动测试等测试方法,开展以下类型测试:(一)产品质量测试。对产品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易用性、可移植性、维护性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测评。(二)国产化适配测试
其他

关注|《视听产品安全应用倡议》正式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月23日,2023年中国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高峰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蒋艳受邀出席主论坛并正式发布《视听产品安全应用倡议》。倡议旨在号召产业各方加强自律,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做好视听产业发展和产品安全应用管理工作,共同维护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产业秩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共创蓬勃、健康的视听产业生态。倡议内容全文如下。视听产品安全应用倡议进入新发展阶段,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产业秩序。为进一步引导相关单位和用户加强自律,自觉遵守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及反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持续提升视听产品安全防护能力和安全应用水平,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视听产业各方共同制定以下倡议:一、相关单位及个人应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开展视听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使用、服务等活动,自觉遵守视听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相关标准规范。本倡议所提视听产品是指具备摄像、收音、录像等功能的电子元器件、模块或整机。二、相关单位及个人在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时,应自觉遵循合法、正当、最小必要、公开透明、安全原则,充分尊重并保障使用者和数据被采集者的知情权、信息控制权和自主决定权。三、从事视听产品设计的有关单位,应在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全保护功能,设计并实现权限和行为提示等有效措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障产品数据安全和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四、从事视听产品生产的有关单位,应加强供应商管理,自觉通过第三方安全检测等方式,加强视听新技术应用、新产品上线的安全评估,保证出售产品开启基础安全功能,有效保障出厂设备产品安全。五、从事视听产品销售的有关单位,应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进行严格管理和记录,做好渠道管理工作,确保产品流向正规使用方。从事视听产品分销的有关单位,不应过度开发改制视听产品,不可干扰其自身安全相关设定,严格遵守网络和数据安全相关要求,分销过程中确保上下游相关方可追溯。六、从事视听产品销售的电商平台,应完善平台合规治理体系。定期围绕关键词开展图文自查,及时下架不合规产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有效打击违规交易。加强行业宣导和正向引导,筑牢商家合规意识。七、采购使用视听产品的有关单位,应合理合法使用视听产品,加强视听产品资产管理,做好产品购置登记、使用监督及回收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不得违法改装、使用。八、从事视听产品网络服务提供的有关单位,应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支持服务,加强视听产品相关识别模块所用物联网卡的安全管理。九、从事视听产品应用服务开发的有关单位,应加强APP安全检测等工作,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应加强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有效防控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十、从事视听产品安全服务的有关单位,应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的技术研究,贴合用户及设备厂商需求,提供有效的安全服务保障,联合科研机构等技术力量,不断强化视听产品安全保障。十一、从事视听产品安全技术研究的机构,应加强视听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技术研究,根据产品技术发展需求积极推动相关标准研制,开发测试工具,提供针对视听产品安全的测试评估,开展视听产品安全情况监测。十二、相关单位及个人自觉落实各项要求,积极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监督。投稿部门:检查评估所文章作者:程曦
其他

聚焦|《2022年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报告》发布会成功召开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引发国际关系和安全格局大裂变,加剧工业领域安全威胁,全球工业信息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合业界优秀力量共同编制《2022年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于2月14日召开发布会,围绕工业信息安全发展态势展开交流研讨。中心副主任郝志强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他指出,中心作为工业信息安全国家级技术机构,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依托监测应急技术基础、态势分析研判能力和威胁情报数据积累,持续跟踪工业信息安全新发展、新动向、新趋势,连续5年开展年度态势研究和发布工作,为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参考。他强调,中心将聚焦工业信息安全领域,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漏洞库生态培育,夯实应急技术能力,增强业界交流合作,奋勇开拓工业信息安全工作新格局。中心监测应急所所长郭娴正式发布报告,围绕安全事件、政策动向、技术趋势、产业发展等维度对报告成果进行详细解读,多维度、多层次展示2022年工业信息安全整体态势。发布会还邀请了河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以及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市等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线上参会并致辞。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和利时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表了主旨演讲,20余名业界专家就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热点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对中心报告编写提出了宝贵建议。报告详细内容见PPT。投稿部门:监测应急所文章作者:刘佳丽关注我们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关注|“人工智能安全可信护航计划”正式启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月13日,2023中关村论坛首场系列活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束为、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等领导及专家出席大会。会上举行了“人工智能安全可信护航计划”(以下简称“护航计划”)启动仪式。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丽、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晓涛、门头沟区常务副区长庆兆珅、华为北京总经理张东亚、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杨楠共同参与启动。为加快推进有关工作落实,“护航计划”将面向不同行业和地区设立“生态发展中心”。北京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成为首个“人工智能安全可信护航计划生态发展中心”,重点面向北京市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管理实践试点和推广应用工作。会上,李丽和王磊共同为生态发展中心揭牌。人工智能在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安全风险挑战。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中关村发展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起“人工智能安全可信护航计划”,旨在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管理解决方案,指导行业单位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度自评估,推动行业自律,形成重视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的良好氛围,并在行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经前期招募,截止2月10日,已有31家单位申请加入“护航计划”(名单如下),将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开展理论研究、标准研制、安全可信度评估等工作。“护航计划”将继续面向各单位开放,期待更多合作伙伴单位加入,携手共建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生态!联系人:张振乾010-88686077
其他

通知|关于征集内容安全四项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附件投稿部门:人工智能所文章作者:朱倩倩关注我们
其他

通知|关于征集《数据质量评估 指标体系》《数据质量评估 实施方法》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通知文件及附件表单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投稿部门:人工智能所文章作者:李丹一关注我们
其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主要内容如下。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制定本纲要。一、形势背景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逐步彰显,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提高全民质量素养,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显著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趋完备,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三、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三)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四)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五)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六)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提高材料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水平。改进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指标,提升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生产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七)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八)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九)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推动东部地区发挥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实现整体质量提升。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形成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和质量振兴。健全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五、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十)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加大监测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直接上市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理,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速,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十一)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强化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提高出口商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消费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十二)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制度,加强检测评定能力建设,促进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资效益。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品质升级。六、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十三)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日常检查和抽查抽测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将企业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十四)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驻厂监造。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强化影响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关键建材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十五)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时代风貌,提供质量优良、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社会认可的工程设计产品。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应用,打造品质工程标杆。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七、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十六)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服务。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优化国际物流通道,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提高现代物流、生产控制、信息数据等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链集成优势。加强重大装备、特种设备、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水平。(十七)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服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促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打造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提升面向居家生活、户外旅游等的应急救援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推动航空公司和机场全面建立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积极培育体育赛事活动、社区健身等服务项目,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品质。促进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发展,鼓励超市、电商平台等零售业态多元化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加强生活服务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十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质扩容。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持续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能力。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八、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十九)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二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加快质量管理成熟度跃升。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考核评价,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重视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二十一)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统筹开展中华老字号和地方老字号认定,完善老字号名录体系。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九、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二十二)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规范和引导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功能性定位、专业化建设,推进经营性机构集约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深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优化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二十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突破量子化计量及扁平化量值传递关键技术,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二十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构建协同服务网络,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鼓励跨区域要素融通互补、协同发展。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应对。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十、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二十五)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健全质量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品质量法,推动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法律法规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执法合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有效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二十六)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完善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鼓励地方按有关规定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建立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健全符合采购需求特点、质量标准、市场交易习惯的交易规则,加强采购需求管理,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的采购制度。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将质量内容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立质量政策评估制度,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二十七)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产品以及重点服务领域,依法实施严格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工业品和消费品质量监督检查,推动实现生产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查,探索建立全国联动抽查机制,对重点产品实施全国企业抽查全覆盖,强化监督抽查结果处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开展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健全产品召回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召回技术支撑,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安全“沙盒监管”制度,为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提供容错纠错空间。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质量竞争、优胜劣汰。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强化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健全跨地区跨行业监管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二十八)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动员各行业、各地区及广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支持群团组织、一线班组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二十九)加强质量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等,建设跨区域计量技术转移平台和标准信息平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贸易质量争端预警和协调机制,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参与建立跨国(境)消费争议处理和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开展质量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双多边合作。定期举办中国质量大会,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性质量会议。十一、组织保障(三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质量强国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三十一)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纲要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三十二)开展督察评估。加强中央质量督察工作,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文章来源:工信微报关注我们
其他

通知|关于征集“人工智能安全可信护航计划”合作伙伴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各有关单位:人工智能在与各行业融合应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安全风险,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正在从原则性规定向可操作性、可落地方向迈进。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安全可信发展,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将联合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起“人工智能安全可信护航计划”(以下简称“护航计划”),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管理解决方案,指导行业单位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度自评估,推动行业自律,形成重视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的良好氛围,并在行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现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全面征集合作伙伴,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合作伙伴申报要求(一)须在我国境内依法注册登记,并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融合应用、评估测试、生态构建的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组织。(三)有意向参与“护航计划”相关工作并按时提交申报材料。二、合作方向(一)面向人工智能安全可信领域开展分析研究,联合撰写发布相关研究报告。(二)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管理及评估相关标准研制。(三)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度自评估工作,推进行业自律。时机成熟后,可依据合作伙伴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第三方评估。(四)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联合开展其他工作。三、合作伙伴权益(一)合作伙伴可作为参编单位参与相关标准编制工作。(二)合作伙伴可参与“护航计划”系列技术沙龙、产业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三)合作伙伴可得到自评估相关指导,探讨提升人工智能安全可信管理能力。四、申报说明(一)申报单位填写申请表(见附件),纸质版(盖章,一式两份)寄送至联系人,电子版发送至联系邮箱。(二)申报材料审查后,符合要求的单位将被吸纳为“护航计划”合作伙伴单位。五、联系方式联系人:张振乾010-88686077
其他

关注|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名单公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发函〔2022〕214号),经企业自主申报、地方和央企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形成了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入围名单。现予以公示,请社会各界监督。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与我们联系。公示时间:2023年1月11日-2023年1月17日联系电话:010-68208201附件: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入围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2023年1月10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附件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关注我们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聚焦|2022年中国工业信息安全大会在京召开!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1月9日,2022年中国工业信息安全大会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数智转型,安全发展”为主题,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联盟共同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蒋艳,中心副主任、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郝志强,国防科工局网络安全处副处长常艳,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朱法水出席大会。大会主论坛由中心副主任李丽主持。隋静指出,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新形势、新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全面提升工业领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一是抓顶层,加快出台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政策文件,加快编制新形势下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指南,健全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二是强责任,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工控产品安全漏洞管理,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三是优手段,持续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体系,持续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实网攻防演练,提升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四是促产业,大力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试点示范,探索开展工业领域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蒋艳代表中心致欢迎词,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界的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对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做深做实工业领域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打造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综合安全保障体系,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围绕“密码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安全”这一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在演讲中表示:“工业互联网防护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密码技术。在应用层面,我国应以区块链为牵引,构建自主创新、国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平台,为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赋能。”针对密码安全技术不断提升的行业要求,她提出:“我国亟需抢先制定物联网、车联网、工控、国产操作系统等密码协议标准与技术规范。一方面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另一方面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解决密码安全的复合型人才,加速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郝志强发布了《中国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2022)》。他指出,2021年我国工业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达168.43亿元,市场增长率达32.94%;其中,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规模为75.7亿元,较2020年增长39.96%。在政策加持、技术创新、需求升级等多因素综合推动下,我国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将继续保持高景气度。系列合作正式达成,凝聚行业发展共识本次论坛上,郝志强代表中心与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控技术、飞腾信息、深信服、上海观安和微步在线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进行现场签约。本次战略合作的达成,将深化各方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科研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凝聚行业发展共识,全力助推工业信息安全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分享最新安全实践,共谋工信安全未来发展朱法水围绕福建省构建数据安全产业生态的实践进行了分享。他强调,福建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和产业发展,在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企业培育、补链延链、行业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引导鼓励企业持续提升数据安全保护水平。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信息安全总经理章维围绕智能工厂整体网络安全建设经验进行了分享。卡巴斯基高级技术经理张涛现场发布并解读了《2021年工业自动化系统威胁分析报告》。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孔德亮、天融信科技集团副总裁唐宁、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孔令武、烽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亮华、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井柯、亚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楚鹏、上海观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安全专家谢江、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创新官刘文懋等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共同探讨了工业信息安全发展新路径,谋划行业未来发展新格局。在大会圆桌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进行热烈讨论。对话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白琳、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主任周琳娜、中心保障技术所所长李俊、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力、北京微步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经理关普璟等专家和行业领袖共同参与。“久安计划”扬帆起航,优秀成果集中发布郝志强代表中心发起了信创安全“久安计划”。该计划聚焦信创安全综合能力提升、基础共性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生态环境服务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信创厂商和用户提供坚强的网络安全保障,助力信创产业生态体系健康发展。大会期间,中心检查评估所副所长于盟现场发布了《工业防火墙横向比对研究报告》。中心检查评估所副所长孙军现场发布了最新安全产品网联汽车2C安全风险检测工具箱。硕果累累又一年,联盟年度表彰集中亮相会上,中心办公室主任、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联盟常务秘书长于志成对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联盟2022年度工作进行了总结。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联盟积极开展相关领域评比、选拔工作,评选出年度联盟优秀成员单位15家,工业信息安全优秀应用案例11份,中国工业信息安全大会征文活动获奖论文10篇,首批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能力测试评价“星级平台名录”4家。相关获奖名单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集中发布,并举行了颁奖仪式。1月10日上午,本次大会将举办专题论坛活动,主体囊括工业互联网安全、数据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车联网安全、信创安全、网络关键设备安全检测技术等六大方向。投稿部门:产业促进所关注我们
其他

发布|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布《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水平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2年12月29日,第二十四场“工信安全智库”系列报告在线发布活动成功举办。数据资源所工程师刘灿耀发布了《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水平研究》。报告对截至2022年3月31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示的4994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梳理,从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布的整体情况及各类知识产权的拥有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对推动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报告指出,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活力突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出了“一三五八”的典型特征,即全国近一成有效专利申请主体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了标准制修订、近五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软著申请、近八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商标申请。整体看来,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维持年限较低;二是研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三是产学研合作与融通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针对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现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多领域政策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四是进一步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稿部门:数据资源所文章作者:刘灿耀关注我们
其他

通知|关于发布2022年度数字化产融合作典型解决方案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王宏洁关注我们
其他

通知|关于公布2022年度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优秀案例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黄梁峻关注我们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通知|关于发布2022数据要素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与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投稿部门:信息化所文章作者:全胡洋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发布|中心发布《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1-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11月25日,由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上海数据交易所主办,新加坡科技工商协会(SGTech)、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深圳数据交易所、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筹)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数商大会”在上海成功举行。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副主任何小龙应邀见证国际数据流通合作伙伴上海倡议的发布,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共同发布了数据要素市场6项重大成果,我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上海数据交易所共同编写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位列其中。报告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及数据要素流通涉及主体各方面临的难点及问题,梳理了数据要素相关类别及其采集、存储、加工、流通、分析等环节的相关特性,从宏观经济增长、行业发展、企业绩效三个层面估算了数据要素的经济贡献度;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过程各相关主体交易及流通模式总结,建立了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地区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程度;围绕数据要素流通体系的流通交易模式、服务创新模式、生态汇聚模式进行了总结梳理,并介绍了相关典型案例;最后,针对我国当前发展现状,提出未来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报告提出,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超过25%,整体将进入群体性突破的快速发展阶段。从宏观经济增长层面来看,数据要素对2021年GDP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分别为14.7%和0.83个百分点;从行业发展层面来看,数据要素对各个行业的产值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出对数据要素最为敏感;从企业绩效层面来看,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企业总资产净利润率,数字化转型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最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指数模型,并据此模型对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21~2022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指数的平均得分是58.73,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且呈现出“供给旺盛、流通不足、价值远未实现”的特点。请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1-2022)》在线预览或全文下载。投稿部门:人工智能所文章作者:杨玫
其他

发布|中心参与编制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正式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以下简称《评测指标》),《评测指标》根据行业特点,分为制造业数字化水平评测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评测表和其他行业数字化水平评测表三个类别,从数字化基础、经营、管理、成效四个维度综合评估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依据企业评测得分,将数字化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自主填报,评测结果将作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第5个评价指标“数字化水平”的评价依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充分依托在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及中小企业等领域的长期积累和优势,作为主要参编单位参与了2022年版《评测指标》的研究制定工作。后续将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加大对《评测指标》的宣传推广,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应用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制定转型战略规划,开展转型和安全能力提升咨询及成效评估。后续也将结合中小企业应用发展实际,持续为《评测指标》的迭代完善贡献力量,以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水平测评工具,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其他

聚焦|中心发布《加快培育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研究报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11月8日,2022年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全国深度行(首站)·深圳站活动在深圳市龙华区开幕。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赛昇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在活动首日的高峰论坛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发布了智库成果洞察系列报告《加快培育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以数据要素流转的全生命周期(采集存储、开放共享、交易流通、融合应用、跨境流动等)为主线,对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究了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报告》指出,从发展现状上看,我国数据资源总量日益扩大,数据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方、服务方等市场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以外部社交网络、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据采集渠道日益丰富,存储中心和云计算的发展大幅增强了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推进,政企数据合作、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模式成效初显。数据交易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共同发展的格局。数据要素应用场景不断拓宽,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融合应用成效显著。数据跨境流动探索有序开展,各地通过方案创新先行先试。从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上看,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贯标有效帮助企业提升数据管理能力,赋能数据采集存储。数据空间模式走向应用,激发数据开放共享。数据登记逐步受到重视,规范数据交易流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数据要素市场“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融合应用。数据标记化技术、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发展迅猛,助力数据跨境流动。然而,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仍然面临数据采集存储标准化进展不足、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够、数据交易流通活跃度不高、数据要素融合应用能力仍需强化、数据跨境流动规制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做到全国“一盘棋”;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数据“含金量”;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增强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完善数据交易制度规则,促进数据交易健康发展;建立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体系,加快数据资产化发展步伐;完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逐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详细内容见PPT。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黄梁峻关注我们
其他

发布|中心发布《产业集群数字化:构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报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11月4日,2022年云栖大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峰会”在杭州举办。峰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总工程师黄鹏出席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报告发布仪式,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冯媛代表编写组发布《产业集群数字化:构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中心和阿里云研究院共同完成。报告按照产业集群的规模、创新能力及区域影响力,将集群划分为原生型集群、优势型集群和领军级集群三类。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的产业集群,对数字化转型的诉求不同。原生型产业集群的关键目标是打响区域品牌、提升市场规模,因此其核心诉求是拓展市场渠道,实现产销全面对接;优势型产业集群的关键目标是延展产业链条、拓宽产业生态,因此其核心诉求是推动产业集群资源整合、信息互通,实现业务场景优化;领军型产业集群的关键目标是强化技术引领、打造创新高地,因此其核心诉求是通过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及创新要素聚集,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报告认为,虽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诉求不同,在不同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侧重,但其转型路径总体上可归结为四类:一是以场景为导向,推动共性突破、复制推广;二是以龙头带动,率先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链条牵引;三是推动生态共建,进行多方协同、融通发展;四是以技术进行助力,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数字化的算力底座,实现产业赋能。报告提出,对于原生型产业集群,重点构建以公有云为基础的一站式数字化平台应用与在线服务,以“平台+服务”模式降低企业数字化投入成本,拓展企业市场渠道,助力集群转型。对于优势型产业集群,重点构建区域行业云的数字化底座,以及在其之上的产业互联环境,提供一系列行业特定能力的平台和应用,为区域的特色行业服务。对于领军型产业集群,需加快以人工智能等智算基础设施为支撑,为集群内的科研服务和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的智能计算服务,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跃迁,构建智慧产业生态。报告预计,产业集群数字创新将呈现本地化、生态化、协同化和普惠化的发展趋势。对此,建议:制定产业集群数字转型的行动路线图,持续创新集群转型的多元化商业模式,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型数字化应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持,发展产业集群的安全可信生产制造能力。详细内容见PPT。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赵令锐关注我们
其他

通知|关于征集《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年)》参编单位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探索金融服务与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加速推动网络安全保险落地,推进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指导下,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网络安全保险工作组牵头单位,现组织发起《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年)》编制工作。白皮书旨在科学分析网络安全保险的内涵外延,系统总结国外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态势,全面梳理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为各界探索发展网络安全保险、培育差异化服务能力、选树示范标杆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提升《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年)》的科学性与落地性,更全面反映网络安全保险领域理论与实践探索新进展,诚邀地方主管部门以及保险行业、网络安全行业、电信与互联网行业等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白皮书编制工作(内容框架详见附件1)。请有意向参与的单位于2022年11月5日前反馈参编单位回执(详见附件2),并提供参编章节的内容素材。联系人:陈羽凡联系方式:010-88681947chenyufan@cics-cert.org.cn附件:1.《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年)》内容框架
其他

通知|关于征集网络安全保险两项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附件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陈羽凡关注我们
其他

通知|关于开展2022年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附件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陈羽凡关注我们
其他

关注|2022年第六届 工业信息安全技能大赛(鹏城·中汽创智杯) 锦标赛成功举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为防范安全风险、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综合防护水平、健全车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工业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发展,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鹏城实验室作为大赛合作伙伴承办了2022年第六届
其他

发布|中心发布《2022年数据交易平台发展白皮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9月2日,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的“创新驱动
其他

发布|中心发布《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报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9月3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世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与安全应用论坛”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副主任李丽发布《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报告。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赋能技术之一,正在与工业、交通、金融、医疗等领域加速融合,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数据、算法、应用、攻防等方面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应用过程中已暴露出信息泄露、数据滥用、实施诈骗、自动驾驶事故等安全问题,给公共安全、道德伦理、社会治理等带来挑战。为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快推进管理政策出台,大力推动原则性规定向可操作、可落地方向迈进。欧盟、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已从加强立法、出台治理原则、实施实践指南、研制评估清单等方面布局。我国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建设,在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安全评估与风险治理。在此背景下,中心撰写了《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报告,在分析梳理人工智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国内外主要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建议从规则引导、技术攻关、评估认证三大维度构建可落地的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从制度、组织、数据、算法、性能、安全六大维度建设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框架。下一步,我中心将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应用领域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框架,编制安全风险管理指南和评估规范,帮助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方、应用方和监管方提升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欢迎人工智能企业、安全厂商及相关研究机构与我中心一道,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及人工智能安全评估试点,共同构建我国人工智能安全生态!联系人:张瑶
其他

发布|《2021年度典型工业控制系统与产品》结果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助力工业控制领域健康发展,2021年5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多家芯片、操作系统厂商开展了针对国内自主生态的工控系统与产品征集活动。活动依据相关产品领域的国家标准,从功能、性能和信息安全性对征集到的产品进行了综合评估。经过产品征集、测试评估和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整理形成《2021年度典型工业控制系统与产品》,现予以发布。《2021年度典型工业控制系统与产品》活动期间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此表示由衷感谢。鸣谢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云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电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研赛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控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杰伦联控科技有限公司工控网(北京)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安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杭州立思辰安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变智达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英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勤计算机应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英赛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吉斯凯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伏瑞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兴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简网科技有限公司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威博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山西暖芯科技有限公司天融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国电南自维美德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研华兴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稿部门:检查评估所文章作者:巩一凡
其他

发布|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布《2021年我国百强互联网企业发展态势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4月8日,第二十二场“工信安全智库”系列报告在线发布活动成功举办。信息政策所数字经济研究室助理工程师黄梁峻发布了《2021年我国百强互联网企业发展态势研究》报告。该报告从平台分级、平台分类、市值变化、投资阵营、城市分布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究了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报告指出,我国百强互联网企业分为超级平台企业、大型平台企业、中小平台企业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的五家超级平台企业占到百强企业总市值一半以上。这些企业分属网络销售、生活服务、社交娱乐、信息咨询、金融服务、计算应用等六大类平台,其中生活服务类平台的数量和市值占比最高。2021年,受平台反垄断、教育“双减”、中概股退市威胁等影响,互联网企业市值呈现普跌态势。在地域分布方面,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是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占据了我国百强互联网企业总数量的84%和总市值的95.27%。报告发现,从互联网企业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来看,2021年部分企业开始把“双碳”目标列入企业战略,稳步推进企业绿色化进程;多家企业入场元宇宙,从技术、内容和组织架构入手,探索构建全真互联网;头部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无人驾驶、车联网等应用场景,助力科幻场景转变为现实;同时,在反垄断的政策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将无法再依靠“圈地征税”和“唯流量论”获取超额利润;在平台强监管政策驱动下,大数据杀熟、强制数据采集、“996”等问题的解决也将迎来转折。报告认为,2021年,我国百强互联网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互联网企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对共同富裕形成了阻碍。二是互联网企业绿色化进程较国际仍有较大差距。三是元宇宙“虚火过旺”引发投资炒作、行业诈骗等多重问题。四是企业数据治理体系仍存隐患,数据安全问题和数据价值利用难题亟待破解。五是美国、欧盟、印度等全球多个经济体监管态势趋紧,致使企业海外业务风险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建议完善对互联网企业的征税机制,解决区域间税收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合理问题,强化对线上商户和网红主播的税收稽查,稳妥推进共同富裕。引导企业设立“双碳”目标及完成的时间线路图,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发展。理性看待元宇宙热潮,谨防借技术和概念名义催生泡沫,让元宇宙赛道回归到夯实数字技术研究的基本面上来。探索建立公共管理领域的企业数据专员制度,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管辖与信任体系,以坚持共享共用、激励价值创造为根本遵循,充分释放平台数据社会价值。鼓励引导数字企业“抱团出海”,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提升互联网企业海外风险管控能力,服务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黄梁峻关注我们
其他

发布|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布《2021-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发展报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4月8日,第二十二场“工信安全智库”系列报告在线发布活动成功举办。信息政策所高级工程师王慧娴发布了《2021-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发展报告》。报告阐述了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产融合作的总体情况,预判了2022年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报告发现,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年实现非上市投融资事件346起,同比增长11.6%,披露总金额超68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5.9%。盈建科、青云科技、震裕科技等19家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总额突破145亿元。美的集团、工业富联、三一重工等龙头上市公司市值趋于理性回调,有效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的稳定释放。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稳健运行、数据安全管理渐实等有利条件。2022年,随着A股迈向全面注册制时代,新股数量和规模将在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的支持下实现持续增长,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优质工业互联网企业有望借助直接融资的“活水”跑出发展“加速度”。同时,随着数据安全相关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合规将会成为相关企业经营、上市、融资、发展等的重要课题。报告强调,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也面临着优质项目估值短期快速攀升、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亟待创新、区域产融合作发展差距明显等问题应引起重视。未来应加快建立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探索产融互动、产融双驱新路径。同时,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倡导利用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的生产运营数据,打造中小企业可视化诚信体系。此外,还应通过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产融合作专业赛事等方式,强化区域协同宏观引导,打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的发展局面。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王慧娴关注我们
其他

发布|《区块链能源电力行业应用实践报告》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3月15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区块链技术与数据安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发布《区块链能源电力行业应用实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旨在研究分析区块链技术如何在能源电力行业中发挥价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电力区块链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与电力行业的联系,提出了多链的电力区块链技术框架。报告以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的视角,系统总结了十二大区块链电力领域应用场景,并从底层平台和跨链平台的维度详细梳理了国内主流联盟链技术现状。报告认为,能源电力区块链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亟需重视,应聚力攻关底层核心技术,加强互操作技术研究,推动电力生态融合发展,同时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报告由实验室牵头,联合南网数研院、百度、致讯科技、趣链科技、GCC绿碳芯、京东科技、蚂蚁链、微众银行、腾讯区块链、新能博安、远光软件共11家单位共同编制完成,得到了各参编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将立足实验室自身优势,联合产学研用各方,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落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附发布ppt)投稿部门:软件所文章作者:杨梦琦关注我们
其他

关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评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3月9日,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编制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评估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公开征求意见。当前,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潮流和趋势,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加安全、环保、便捷的新方式。然而,随着智能网联汽车集成度、复杂性的增加,除传统的功能安全以外,复杂网络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也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汽车数据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标准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合规评估为核心,提出了完整的评估方法、评估流程和评估要点,旨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评估体系,明确实施流程,既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自行开展数据安全评估工作,也可为行业主管部门、第三方测评机构在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数据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时提供参考。标准旨在进一步落实《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法规要求,不断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对规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数据处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中心持续关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参与多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标准规范。下一步,中心将继续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研究,与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一道,共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联系人:张老师电话:19800337202(微信同号)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附件。投稿部门:软件所文章作者:张渊关注我们
其他

关注 | 关键软件密码应用研究中心新一轮成员单位招募结果公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为推动软件及密码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密码技术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2022年1月4日,关键软件密码应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密码中心”)启动新一轮成员单位招募工作。
其他

关注 | 《2021中国开源发展年度观察》报告正式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1年,我国开源生态从平稳起步迈向加速繁荣,发展开源软件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任务,开源建设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效,展现出广阔发展潜力。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国内开源生态建设,联合产学研用单位组建了“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实验室”。为深入研判国内开源发展态势,组织编写了《2021中国开源发展年度观察》(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国内开源政策环境、开发者画像特征、技术热点趋势、项目社区健康和商业化进展等五大维度出发,深度剖析了2021年我国开源发展的态势特征,综合运用国内代码托管平台Gitee的统计数据和其他产业发展数据,力求科学展现年度开源发展的整体情况。报告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开源中国、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华为等有关单位的支持。报告认为,国内政策环境为开源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加码开源,行业开源软件治理体系逐步优化,产业界形成开源生态推进合力。从开源开发者来看,开发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专科高职人才是重要后备军,地域分布集中于软件大省和一线城市,职业领域从互联网进一步向医疗生物、金融、教育科研、通信等众多行业渗透。从技术趋势来看,开源引领基础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创新,折射编程语言和应用组件的演进更迭。从项目社区来看,国内开源项目和社区健康度整体向好,孵化形成一批全能型、高成长型项目,开源项目合规性显著提升,安全漏洞风险整体可控。从开源商业化来看,我国开源软件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竞逐焦点,开源创企投融资空前活跃,估值水平不断攀升,数据库、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设施赛道备受青睐。2021年是见证我国开源生态全局推进、多点开花的关键一年。随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信息化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软件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开源软件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报告旨在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开源相关企业了解开源现状、把握发展脉搏、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投稿部门:软件所文章作者:郭昕竺
其他

发布 | 中心发布《我国数据开放共享报告202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9月5日,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高校成果发布暨对接活动在河北省石家庄(正定)举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晓雨在会上发布《我国数据开放共享报告2021》,从对数据开放共享的基本认识、国外数据开放共享的典型政策、我国数据开放共享的基本情况、数据开放共享面临的问题挑战、加快数据开放共享的对策建议五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既是新动力,也是新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数据开放共享也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报告对数据开放共享进行研究和总结,梳理了美国《联邦数据战略与2020年行动计划》、欧盟《欧洲数据战略》、英国《国家数据战略》等国外数据开放共享典型政策。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日益完善、政务数据共享步伐不断加快、公共数据有序开放、政企数据共享探索推进、企业数据共享基本处于黑箱状态、企业数据开放以市场化行为为主。同时,也面临数据产权界定难度较大、数据价值难以有效衡量、体制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风险日益突出四大问题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建议要进一步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建立数据价值评估体系、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详细内容见PPT。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殷利梅关注我们
其他

发布 | 工信安全智库:《2021年数字经济半年形势分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7月28日,第十五场“工信安全智库”系列报告在线发布活动——“半年形势分析”成功举办。信息政策所数字经济研究室工程师牛玮璐发布了《2021年数字经济半年形势分析》研判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2021年上半年,我国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提速,数字产业增速回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当时,数字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日益完善,数字生态更加健全,数字化绿色化理念持续深化,数字经济总体正在向着融通、规范、普惠、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但是,我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不足、缺芯少魂问题依旧、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规模化应用存在困难、企业数字化转型收益目标过于急切、数据中心耗能过高、全民数字素养仍需提升、平台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多方共同努力解决。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数字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指出,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下一步,我们要深入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务实推动数字产业化补短板锻长板并举,强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量质齐升,切实推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普惠发展,大力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强劲数字动力。投稿部门:信息政策所文章作者:牛玮璐关注我们
其他

聚焦 | 中心成功举办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成果发布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12月22日,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成果发布会以“线下+线上”联动形式在广西南宁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成果发布、主旨演讲、交流研讨相结合的内容形式,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全面展现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取得的成果,共商澜湄国家云计算未来发展及合作方向。外交部澜湄中国秘书处袁芳,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李丽,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鸣,柬埔寨驻南宁领事馆总领事辉蕾娜,老挝驻南宁领事馆总领事维拉萨·宋蓬,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吴玉青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李丽在致辞中指出,中心紧跟国家发展需要,积极谋划、重点发力,在澜湄国家云计算领域合作深耕细作,依托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先后在老挝、缅甸、柬埔寨建设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助力澜湄国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会上,老挝、缅甸、柬埔寨云计算创新中心成立并发布“创新澜湄云计算容器云”平台。中心牵头建设的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旨在打造澜湄六国联动的云计算创新中心。目前,老挝云计算创新中心在一期基础上完成扩容建设,并同中国银行万象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中老银行、华大基因以及万象新闻等多家当地企业展开合作。柬埔寨云计算创新中心及缅甸云计算创新中心已初步具备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未来,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将持续向澜湄国家政府单位、科研院校辐射,致力于服务制造、金融、政务、交通、医疗、电信、能源等领域领军企业,为澜湄云计算领域合作树立风向标。会议期间,来自商务部研究院、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东信研究院、华为、腾讯、老挝ALO有限公司、马来西亚VS产业有限公司、缅甸MBT有限公司等嘉宾,共同围绕云计算未来发展趋势与产业前景规划,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实践进行了主题演讲。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国家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云计算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有关负责同志及企业负责人等百余人应邀出席本次会议。投稿部门:交流合作处文章作者:刘丽珊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