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是否真的存在?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学界普遍认为,黑格尔在其《美学讲演录》中首次提出了“艺术终结”论,美国当代学者丹托又结合现当代西方新的艺术实践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做了充分肯定、重新阐释和多方发挥,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强烈关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通过对大量黑格尔德语原文作品的解读,以大量国内外一手文献资料为依据,以黑格尔整个哲学、美学思想及其历史发展为背景,对“艺术终结”论做出新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为国内外的相关讨论提供一个比较新的、独特的参考思路:
黑格尔美学思想新探——以“艺术终结”论为中心朱立元 著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

书中,朱立元教授认为应该区分黑格尔《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Ende)一词的真意;


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一书“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此外,他也从黑格尔整个哲学、美学体系出发,理解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自我认知的三种基本方式——艺术、宗教、哲学——的划分及其逻辑关系,批判“艺术死亡”说;


按照黑格尔辩证思维的逻辑,对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的过渡关系,做“扬弃”、辩证综合的阐释,驳斥“艺术被替换”说;


对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环节的转化关系,也做了辩证理解,阐释浪漫型艺术的“终结”不等于整个艺术的终结,并指出浪漫型艺术之后,会出现一种新的当代艺术形态——自由艺术。




阐释学视域下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创建的现代本体论阐释学,朱立元教授认为阐释学中重视文本、读者而轻视作者对意义创造的奠基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读者中心”论的倾向,以这一逻辑是无法回答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真实性。


反之,“作者中心”论还有一定价值,只要我们尊重常识,尊重日常生活中大量普通的阐释实践,就不能不为作为解释对象的文本的作者留下一定位置。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在这点上也做了较多论述。因此,作者通过对他们二位的有关论述从阐释学角度做一个实证性的考察和论证。



如海德格尔“伟大艺术终结”论,朱立元教授指出这是从存在论层面上考察艺术和存在者之关联,基于时代的变化来论证伟大艺术终结与美学支配地位形成的反向关系。换言之,在海德格尔看来,黑格尔代表了近代主体性的完成和集大成,所以,黑格尔美学的诞生标志着伟大艺术时代的终结,并认为黑格尔也真正认同这点。


但其实海德格尔引用的话中很难得出“伟大艺术终结”论确实来自黑格尔的看法,并有贬低黑格尔之意,就阐释学理论来说,这是对黑格尔原意的偏离和误读,恰恰暴露出本体论阐释学某种局限性。


与海德格尔不同,伽达默尔的“艺术的过去特征”论并没有用“终结”的概念,朱立元教授在书中择取了若干重要论述做概括引用和叙述,评析了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美学的理解,如伽达默尔从黑格尔哲学和基督教教义之关系切入,认为黑格尔通过哲学解释了基督教的真理,由此带来一种历史关系,并在一种内在上升的意义中表达艺术亦是如此。


研究文献丰富

以大量一手资料为依据

全书附录收录了多篇朱立元教授在黑格尔美学方面的学术思考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如与其学生何林军教授合写的对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丹托关于终结论观点的文章;与德国著名黑格尔专家费维克教授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


对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和新的阐述,这篇文章以大量第一手材料阐明了米勒“文学终结论”的真意和本义,纠正了国内学界的误解、误读。读者从这些丰富的资料中可以发现作者在黑格尔美学思想方面的不断思考,也能对相关的研究有一个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朱立元,上海崇明人。文学硕士,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97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一、第二届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文艺学、美学。


出版《黑格尔美学引论》《接受美学导论》《真的感悟》《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实践存在论美学——朱立元美学文选》等著作21部、译作3部,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双主编之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论稿》(上下)等专著和《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美学》《西方美学史》等教材,发表论文400余篇,获省部以上奖23项。




目录一览


前  言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内在提升·辩证综合·自由艺术——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之二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附  录对黑格尔“艺术解体”论的再认识再论所谓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艺术·哲学·阐释——读阿瑟·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与何林军合撰)艺术终结论·浪漫型艺术——关于黑格尔美学相关问题的对谈(与克劳斯·费维克的对话)“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



内文试读


▲ 向上滑动阅读


如果将黑格尔关于“扬弃”的上述论述用在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辩证转化上,我们可以说,这三者“扬弃”自身有三层含义:
(1)艺术和宗教都有片面性、有限性,不是固定不变、独立自存的,它们扬弃自身的有限规定,“过渡到它们的反面”,即否定自身走向反面,艺术走向反面——宗教,宗教又走向反面——哲学,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就是扬弃活动;
(2)艺术和宗教各自(认识方式和表现方式方面)的有限性、片面性并没有被彻底抛弃,而是“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包含在全体内”,即被保存下来,包含、统一在哲学中,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艺术的单纯客体性与宗教的单纯主体性作为有限规定都被扬弃,而被保存在哲学中,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3)扬弃也是精神提高(erhobenist)的过程和内在的超越(immanente Hinausgehen)过程,即艺术和宗教否定、克服各自知性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提升、超越到哲学的辩证—思辨思维的高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黑格尔自己是如何解释“扬弃”(Aufheben)概念的含义的,他说:
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它既意味着保存、保持(erhalten),又意味着停止、终结(ein Endemachen)。保存自身已包括否定,因为要保持某物,就须去掉它的直接性,从而须去除掉它的可以受外来影响的实有。——所以,被扬弃的东西同时即是被保存的东西,只是失去了直接性而已,但它并不因此而化为无。——扬弃的上述两种规定也可以引用为字典中的这个词的两种意义。
黑格尔对“扬弃”双重含义——保存与终结——的这一分析,十分辩证、精辟和深刻,它使得“扬弃”成为黑格尔辩证—思辨方法关键的运作机制。在知性思维里有限物与无限物是处在对立之中的,从而使得有限物本身的规定成为固定不变、长存不灭的。而所谓辩证的方法就是揭示出有限之物本身的有限性,因为有限物本身按照其规定就是有限的,有限又意味着有限物会自我否定、自我终结,这就达到了扬弃的第一层含义,有限物走向了自己的终点。
但另一方面有限物停止了自身存在又意味着它同时停止了自己的有限性,终结自己的有限性便是克服了有限物的直接性,它的有限性被超越了,而它也被保存起来,这种保存的意思是在有限物作为全体的一个环节克服了它的直接存在,被提升为观念性的存在,成了可能性的现实性,成了简单的思想规定。所以,“它并不因此而化为无”,即并不在通常意义上真正地终止、结束甚至死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扬弃是思辨—辩证方法的灵魂。


往期回顾开年新书来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1月新书盘点
商务印书馆1月十大好书|《文叙之思》
商务印书馆1月十大好书|《图像学研究(修订本)》
21世纪的艺术教育该如何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发掘文学史实,重返历史现场
新书推荐|《他者的镜像》:以在华外籍留学生为镜像,从“他者”认识中国
著名古代史学者笔下的埃及人,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新书推荐|《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
新书推荐|一本书厘清拜占庭1300余年的文学历程!
“世界历史上非常无耻的伪造品”的辨伪之路
如何学习中国学术史?|葛兆光教授给硕士生的七堂学术史课
如有转载需求,可关注公众号后点击 “联系我们” 进行申请扫码即可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账号

公众号

微博

书友会

哔哩哔哩

抖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是否真的存在?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